海里、岸上……滩浒渔民搬到奉贤发生了哪些变化?
2000年,八十多户滩浒渔民从12海里外的海岛搬到了海湾旅游区海棠社区。二十多年过去了,他们的生活节奏和生活环境改变了,但不变的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渔民乐福平常说:“靠海吃海,一条船,一张网,从父辈们开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杭州湾海域用传统作业方式,捕捞鳗鱼苗和海蜇、凤尾鱼、大白虾,我们也不懂什么是‘非遗’,但自从海棠社区申请了‘非遗’,注册了‘滩浒三宝’国家商标,我们的小渔村‘火起来’,海渔产品的附加值提升了,再也不愁卖不出去,这几年每艘渔船的毛收入都在40万元左右,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喜欢走进渔村‘非遗’小工坊,感受记忆与传承的魅力。”
“‘上岸’来到海湾旅游区,生活方式也‘更新’了,姐妹们喜欢上了唱渔歌、跳广场舞、旅游……我们过上都市人一样的生活。”50多岁的柴阿姨深有感触说道。
一曲渔歌《带鱼煮冬菜》,让原本听不懂的滩浒方言,成为“上美海湾”的美丽乡音,渔民们自编自导自演的情景剧《上海最后的渔民生活故事》,鲜活地展现了“海上劳作”和“岸上生活”的场景,大家从心底里爱上了第二故乡。
“有事好商量,大家的事大家商量着办。”海棠社区居委干部说,小区里随处可见“两个和美”创建留下风景与印痕,曾经的“乱堆物、乱搭建、乱晾晒、乱停车、乱张贴”和23个点位的违章建筑不见了踪影,生产工具也有了“家”,一幅幅色彩斑斓的渔民画,绘出幸福生活的跃变。
“哪里有群众哪里就要有党的工作,哪里有党员哪里就要有党组织,哪里有党组织哪里就要有健全的组织生活和党组织作用的充分发挥。”2020年以来,海湾旅游区海棠社区居委会党支部在“两个和美”创建中,注重整理和挖掘渔村文化,鳗鱼苗捕捞技艺和海蜇古法腌制成功申报了奉贤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滩浒三宝”也获得了国家商标注册证书,走出了“渔村振兴、渔业增值、渔民增收”的逆袭之路。
走进小渔村,你可以看到渔民们三三两两坐在自家门前,有的在手工缝制网具,有的在编织绳子,有的在晒制美味健康的鱼干,也有从滩浒岛上采摘的原生态新鲜金银花和蒲公英。
送福字、做汤圆、包粽子……海棠社区居委会党支部通过组织“我们的节日·精神的家园”系列活动,让渔民们拉近了彼此间的距离,也增进了邻里间感情,大家在欢笑声中感受传统文化魅力。
“最近身体怎么样?有没有眩晕头疼之类的症状?”家庭医生定期为渔村高龄独居老年人上门问诊。海棠社区居委会党支部主动联系驻地部队定期开展健康义诊活动,得到了渔民的连连称赞。
杭州湾的海风徐徐吹过,滩浒渔民幸福的日子被定格在阵阵欢声笑语中。他们讲述着上海最后的渔民生活故事,也述说着今时不同往日的美好生活。
(转自:上海奉贤)
上一篇:今天你运动了吗?丨贤医健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