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织生活的民谣,柔软了这个寒冬的许多深夜
民谣站在“路旁”,“寻找一些日常的奇迹”;民谣音乐人在人们的生活间“发现”了一些旋律,将它“捡”回来了,再用民谣回馈给人们。
作者:蓝二
编辑:王子之
版式:王威
“药引子”牵引出超预期的情绪能量
温情的抚慰,终使人们跨过寒冬。
在冬往春至时,治愈了许多人的《我们民谣2022》来到收官。周云蓬、房东的猫、万晓利、柳爽、马条,也因为给到经历一年不易的年轻人们最触动的温暖与力量,成为了他们心中的TOP5。但排名与结果却并非最大的意义,正如结尾的民谣盛典依然是所有音乐人共同的主场,《我们民谣2022》终究是关于一场民谣的相聚,享受就好。
回顾来看,这档民谣综艺,落到了很特别的时间。它在2022年12月23日开播,随后的两个月,民众逐渐度过恢复阶段,开始期待和相信一次真正生活重启的时光。于是,民谣的存在让人觉得那么的恰到好处,10个周五的更新与更多个日子的陪伴,我们在许多互动中常常看到这样的感慨:“被疫情偷走的三年的尾端,被‘一切没有想象的那么糟’治愈了”。
巧合的背后,是必然。
正如《我们民谣2022》总制作人、爱奇艺副总裁姜滨所认为的,综艺的价值“是发现本身存在的事物和情绪”,并在合适的时点、以合适的表达“让它原汁原味呈现”。
在这档节目的背后,其实归根结底,是创作者们关于大众生活、社会情绪与青年文化的持续捕捉。在创作团队看来,一方面,十几年来社会高速发展,人们始终奔跑、绷紧与疲惫了太久,渴望寻找精神与情绪上的平静融洽——近几年向往纯粹、本真的年代与情感的怀旧倾向,正是这一内心诉求的真实体现;而与此同时,随着年轻人们从校园走入社会深处,兼之理想与生活的节奏被疫情彻底打乱,对人生前路的迷茫困惑甚至无助冲击着他们。
正是在对时代这样的理解下,在爱奇艺看来,此时需要民谣出场了。因为民谣由生活而来,它书写生活记录生活扎根于生活,兼容而丰富,它可以用歌者相同的经历与感受去共情人们,可以用人生前辈沉淀后的感悟去启发青年,亦可用敏锐又温柔的灵魂去疗愈每一个普通人。
姜滨对民谣及《我们民谣2022》的作用,定义得很有趣,没有称它是“解药”,而觉得它更像是一味“药引子”,它让人们在民谣丰富的意象空间中,完成自己的解读,在这个内容承载体上,回到自己的故事点,再次拉出久远或深埋的情绪,在外部递来的温度和力量的帮助下,最终实现的还是人们对自我的观照、对话、和解。
人们听到《米店》中张玮玮再次唱起那句“爱人,你可感到明天已来临,码头上停着我们的船”,会因同样的漂泊而止不住落泪;听到万晓利唱起“每天都要精心的灌溉,兰花却一天天的垂败,清风送来了杏花香”,会觉得“啊确实没那么糟”,生活的转弯或许就在前方;听到陈鸿宇每唱一遍《理想三旬》时一定要说的“希望你们三旬的时候,理想也都还在”,会觉得挣扎的自己并不孤单;听到许钧在《29》中笃定地大喊“愿你酷得像风,野得像狗,扎进灯火阑珊”,又似乎能瞬间热血沸腾不再彷徨。
《我们民谣2022》的创作初衷,在节目中落地、验证,最终在大众场中辐射出了超预期的情绪能量。
有人说“不是听嗨了就是听哭了”。有人说“点点滴滴,真真实实,杂七杂八,这就是我们的生活”。有人说因为有它,“在理性的生活跑道上,生命不至于硬着陆”。有人则说“民谣就是我们的浪浪山,只有这里才能治愈我们的痛”。
而更直接去接住这份热爱与感动情绪的,或许就是一份份成绩单。
截至2月21日的统计数据,在各类音乐平台上,节目中此前的86首歌上榜1304次,其中#我们民谣2022#登上了网易云音乐热搜榜的TOP3——节目中再现的经典民谣和新生的原创民谣,成为许多人两月来反复循环的歌单。
从其他维度来看,《我们民谣2022》在爱奇艺站内热度值曾最高达6831,在骨朵、猫眼、酷云、灯塔、云合等多个第三方行业平台上,它也都数次在这个冬季拿下综艺TOP1位置,包括多次霸榜行业榜单日榜、灯塔网综榜播放市占率周榜TOP1等等。而截至收官时,该节目在豆瓣最高获得7.9分的成绩,超过65%的用户给出四星以上的评价,对于这样一次勇敢的大众综艺尝试,无疑是相当不错的定论。
编织生活的歌,柔软了两个月间的许多深夜
民谣的“慢”调性,与其他音乐类别的差异,使得这次尝试的关键,在于要第一次从综艺中找到合适的、尽可能释放其“魔力”的表达方式。
事实上,这档节目的准备工作,就是下实在功夫。他们花了一年时间,走访了80多家音乐公司,试听超过上万首歌曲,通过资料背调、广泛听歌等方式了解了超过2000组音乐人,与其中超过250组音乐人进行了面对面深入的沟通。在这样充分了解民谣音乐、深度研究赛道与受众之后,节目组找到了能打动自己的民谣逻辑。
正如前文所提到的“原汁原味”,主创们特意尽可能保留、呈现民谣音乐的原貌,并创造条件让民谣创作的根本,在这个时空内也能够一定程度上实现。
在音乐人的选取方面,《我们民谣2022》集结到了中国民谣代表人物中的半壁江山,覆盖了三代民谣音乐人,在节目中呈现出了不同时代的民谣创作风格与魅力。
而从台上的竞演赛制、舞美搭建,到台下的生活场域、创作碰撞,节目都充分地将民谣放到生活中。比如在录制期间,节目组没有让音乐人们常规地住在酒店,而是让他们住在山间民宿。阳光自然氧气,轻松闲适氛围中与同频的音乐老友们的相聚,令民谣人们有了灵魂可自洽也更易抓取创作灵感的空间——四年没有自己写新歌的万晓利,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写出了《南庭时光》,记下几束草木几只游鸭几人弹唱的生活谐趣,简单又写意,在节目内外抓住了很多观众的心。
在舞台上,烟火气、氛围感、现场感亦是打造的核心点。节目组在长沙搭建了一个民谣城,为音乐人和观众提供身处生活和市井的氛围,也通过视听技术、空间设计的调整尽最大努力建立独特的“民谣听感”。比如在节目第九期,就来了一场民谣市集,音乐人们和观众们一起在民谣城的街巷中行走,街边吟唱、席地坐赏,有意去触碰民谣或许追溯到很久之前最本真的存在。
当然,还原民谣的生活创作,在节目中最值得被提到的,即是其中一段赛程的设计——“长沙十二时辰”。民谣音乐人们随意走到长沙的街头、闹市、公园,深入本地人最烟火气的生活中,吃小吃,看活法儿,与人们聊天,随后他们以每个时辰为题,抓取这其中的专属气质,原创新歌曲。
从这其中,我们能够最直观地感受到民谣对生活的细腻触碰,感受到民谣人对生活的敏锐触感,他们或是由不同时辰的自然特征,呼应到生命的不同感知;或是由不同时辰的人文生活风貌,体悟到人间最丰沛的情绪——一个普通的一天,经由他们的十二种不同笔触,一下就丰厚了起来。
这样创作出的作品几乎每首都让观众印象深刻,而其中,我们特别想提及的,比如马条关于凌晨的创作,尽管在舞台上只最终呈现了一首歌,他却创作了三首作品:《夜不休》看到的是凌晨一点长沙街头仍在享受生活的年轻人们,讲述城市中蓬勃而充满热量的气息;《夜路人》看到的是城市各个角落处为了这份繁华而奔忙劳作的人们,商贩们、治安员们、保洁员们、运输员们,它讲述生活的艰辛不易;《没有人像我》则在这一片喧闹之中,感受到个体自我的孤寂。三个侧写,三种视角,三种情绪,呈现出民谣创作者对生活强烈而又多层次的感知与捕捉。
正如节目中钟立风对民谣与民谣创作的自我诠释,在他看来,民谣是“在路旁”,“寻找一些日常的奇迹”,“我似乎在你们身上发现了这些旋律,我就把它捡回来了;我愿意从你们的身边走出来,用这样的方式又回馈给你们”。
在这样的内容中,观众们真正地感受到了民谣原来可以是日常生活烟火气、孩童般简单的欢乐,也可以是天马行空的梦想、一个人深夜的静思。
《我们民谣2022》用生活和理解深深打动了观众,有的人觉得时光被柔软了,有的人从中找到了世界上另一个自己,有的人发现原来并非“无法爱上”民谣。而这种触动不仅令人们反复循环和传唱这些歌谣,从中获得慰藉,他们自身也在情感的涌动下,变身一位位“诗人”,也为民谣与自己写下了很多美好的文字。
这种感受力与生活力的熏染、循环,或许正是这档节目汇集民谣而聚合起的最好效应。
取自《我们民谣2022》微博超话用户留言
民谣在生活中扎根,也因循生活而流动
在《我们民谣2022》来到收官之时,通过节目的整体呈现,很有价值的是,我们获得了一次重新感受、理解民谣音乐文化与民谣音乐人的机会,也从中获得新的发现。
当这么难得地与民谣的整体相遇,或许只在某几首歌曲大火时追随过的普通观众们,发现了定义民谣的并不是它咿呀慢语的旋律节奏,而是更深的诗歌性、表达性与当下性。
民谣事实上有着更广的边界。
它可以是世界,可以是个人;它可以是故事,也可以是碎片。万晓利的《陀螺》,在36行小短语中,可以完整描绘出人的一生有意义或无意义的奔忙,以及其中的无奈、矛盾与挣扎,提醒人们不要成为被鞭子抽动而不停转的陀螺。而马飞在《阿妈妮馄饨店》中也可以只通过一个馄饨店的小场景,在平淡日常的生活描述中插入一句“她在湖南生活了三十年,不知道户口有没有迁过来”,就引申出更多的意味。
它可以崇敬文字,也可以只用音乐自我表征情绪——正如在表演《我的家》时,小娟用“多呆多,呆嘀呆,哒多嘀哒呆”这样一句即兴的拟声,反复吟唱,就领着全场进入一种由空灵自然与动人音感的连接而引发的纯粹的、不追求意义的快乐状态。
民谣甚至也可以是一种方法论,去改变其他表达。在节目中的改编舞台赛段,音乐人们就对几十年来的多首已经听到耳朵起茧的影视红曲进行了富含民谣气质与想法的改编,其中撞出的新感受不仅令观众愉悦,即便音乐人自身也得到了意外的发现,就像已经被民谣爱好者们视为“天花板”的周云蓬,对整个过程中印象最深的舞台表演,正是自己与叶蓓共同对87版《红楼梦》经典歌曲《葬花吟》进行的改编,在他看来,是完成了一种新的突破和审美。
正因如此,民谣其实是有很强的流动性的。
它有视角的流动。正如“长沙十二时辰”所典型示例的,一花一世界,一首民谣对微观生活的一个侧面进行描写,而一组民谣则能组成更大的世界。
它有时间的流动。随着一个创作个体的成长,TA的观察与哲思也在向前,由自己的生命去触碰而引发不同的创作,正如房东的猫在节目中先后呈现的《下一站茶山刘》与《城市动物园》,正是一个年轻人由校园到社会的身份、状态、思考的转变与延伸。而随着时代的演进,民谣所讲述的生活也在持续生长、发生变化,即如同一个爱情主题下,马条的《封锁线》记录的是上一个漂泊打拼年代中年轻人的情与伤,小娟与山谷里的居民在《见信·如唔》中呈现的是彷如木心老人《从前慢》中的慢时代的淳朴,最年轻的风子的《海盗船长2.0》则典型留下了更当下的东西方文化融合的痕迹——这一连串地捋过来,就能发现真实的时代演变轨迹。
也正因此,姜滨说在《我们民谣2022》中,“民谣”是一个动词,“我们想做成编年体,通过民谣记录我们的时代和生活”——这也正是民谣创作与民谣传承的价值与意义。
民谣也离不开对世界的探索,离不开生存故乡与精神故乡的深深影响,在节目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时不时会自然流露的、音乐人们对“故乡”的连接,它或者是如柳爽等在歌曲中融入家乡的语言,或许是如林仟淇一样由精神故乡找到自己的哲思方向,创作出《无明》这样饱含意象的作品。
事实上,《我们民谣2022》落地在长沙,也正是这样一种对在地、城市与民谣关系的新探索,长沙的烟火气、本地人民的热烈脾性与厚重的湘江文化,都激发着创作者,落到了他们此次很多的新作之中。
由此而发,在这一季的节目之外,爱奇艺也发起了覆盖长沙、北京、南京、西安四座城市的“城市民谣季”,从不同地理与历史位置、不同文化流传、不同人文气质的四个城市中寻求新发现,激励年轻一代的民谣创作者,以音乐理解更落地的民间与家乡,多维度地共写音乐与城市的关系。
共计全平台播放量10w+,听众互动1000+(点击文末左下角“阅读原文”可跳转了解收听)。
从校园民谣、城市民谣到新民谣,民谣的大群体本身就一直在敏感地感知与捕捉,《我们民谣2022》也让我们看到今天的音乐人们依旧在探索,音乐人不设自我边界,真诚地为普通人创造可以找到“世界同频”的美好。
在春暖花开、一切复苏之时,或许更多的普通人会相约而行,去与民谣进行更多的碰触——而这也会是寒冬之后,民谣与生活共同的勃勃生机。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