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茨海默病诊断研究有新进展
本报讯(特约记者 孙国根)一项基于生前生物标志物和死后“脑病理”的大型队列研究,揭示了不同临床阶段血液、脑脊液和分子影像生物标志物对预测阿尔茨海默病(AD)的临床价值。其中,分子影像β淀粉样蛋白和脑脊液生物标志物,在临床各个阶段的预测准确性都很高。这一研究为不同临床阶段诊断AD提供了可靠的方案。
该研究由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内科郁金泰教授临床研究团队联合青岛市立医院谭兰教授临床研究团队开展。相关论文近日发表在国际阿尔茨海默病协会官方杂志《阿尔茨海默病与痴呆》上。
郁金泰介绍,AD是最常见的痴呆症,目前临床诊断仍十分困难,特别是在临床早期阶段。AD的主要病理特征是β淀粉样沉积和磷酸化tau蛋白聚集。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目前可用于AD诊断的生物标志物越来越多。但是,对这些生物标志物诊断准确性的研究,大部分是基于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分子影像和脑脊液中β淀粉样病理或者临床症状。AD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并不一致,因为AD的病理在痴呆症状开始前10~20年就已经出现,并且随着疾病进程不断变化。因此,这些生物标志物在不同临床阶段中的预测性能可能不同。
AD诊断的金标准是基于“脑病理”的β淀粉样和tau蛋白沉积。为研究目前常用的血浆、脑脊液和分子影像生物标志物在不同的临床阶段预测尸检病理的准确性,研究团队利用阿尔茨海默病神经影像学计划队列,纳入100名平均死亡年龄在82.6岁的受试者。这些受试者具有3种类型的生物标志物,且他们生前已被评估了临床诊断。研究团队使用生前临床诊断和死后病理诊断,构建AD病理谱系,探讨这3类标志物在AD谱系变化的情况,并深入研究这些生物标志物预测尸检AD病理的准确性。此外,研究还评估了生物标志物与尸检AD病理的风险之间的关系。
研究有三大发现:一是β淀粉样PET分子影像生物标志物水平随着AD尸检病理的变化而变化,且不论是在临床前期,还是在临床后期,预测尸检AD病理的准确性都很高。另外,β淀粉样-PET水平的升高显著增加AD病理风险。二是脑脊液生物标志物水平也随着AD尸检病理的进展而变化。脑脊液生物标志物在临床前期和后期预测尸检AD病理的准确性,都仅次于分子影像生物标志物。三是血浆生物标志物作为目前最吸引人的生物标志物,只在临床后期表现出较高的诊断性能。
“这些结果提示,血浆、脑脊液和分子影像生物标志物均可用来精准诊断AD,但在不同临床阶段预测AD病理的能力有显著不同。”郁金泰总结说。
上一篇:大型医用设备配置管理目录调整
下一篇:出生缺陷相关宣传日主题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