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具科幻想象力与人文精神,《流浪地球2》对电影产业具有开拓性意义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袁云儿
将科幻想象力与中国人文精神成功融合,用日益提高的电影工业水平打造宏大且细节丰富的视觉奇观,通过普通人的故事传递浓浓的家国情怀……正在热映中的京产电影《流浪地球2》证明,中国也能拍出世界一流水平的科幻大片。以导演郭帆为代表的青年电影人,正在用自己的才华和奋斗精神,开辟独具中国特色的科幻影视世界。截至1月30日,该片累计票房已突破26.59亿元,豆瓣评分则高达8.2分。
很长时间以来,大家都觉得中国缺少科幻的土壤,无法想象在未来的想象世界中,中国面孔将以何种形象出现,书写怎样的故事。但《流浪地球2》有刘慈欣的原著小说做基底,有导演郭帆的全方位专业把控,再加上有近几年进步明显的电影重工业做支撑,最终呈现了一部科幻想象力和制作水准都表现出色的史诗级科幻佳作。在科技层面,片中战斗机无人机空中大战场面宏大惊险,MOSS人工智能的理性冷峻令人生畏,太空天梯的长镜头展示更是看得人起鸡皮疙瘩,有“原地起飞”的爽感;在幻想层面,这一部炸月亮、移地球,无一不是大手笔,用计算机延续人类生命的设定则直接追问生命本质,具有一定的哲学思辨。
相较上一部,《流浪地球2》在世界观设定和呈现上更为全面细腻,三小时的片长也给了导演足够时间来展示“太阳危机”下的地球。宏观层面,因危机处理方案不同而诞生的“飞船派”“数字生命派”“流浪地球派”等派系产生分歧,形成了贯穿全片的不同故事线。微观层面,电影用了大量细节来刻画当时世界各地人们的生存状态,这也是不少影迷二刷、三刷该片的一大乐趣:全球各国电视台报道“太阳危机”的新闻片段、再度升级的宇航员服装、人工智能MOSS极具设计感的外观、地表不适合生存后降至冰点的房价……所有这些既是为了让影片打造的未来世界真实可信,也成功做到了让中文在科技感中不再陌生。
更可喜的是,影片传递出了与科幻感相结合、独具中国特色的人文精神,带有浓烈的中式浪漫。影片不强调个人英雄主义,而是站在人类共同体的角度呼唤国际合作理念。片中的各个派系虽然一开始有摩擦冲突,但再经过各自的努力和抗争后,最终统一认识,精诚合作,用不小的代价换来了人类文明的存续。这一点,在众志成城“炸月亮”的情节上体现得最为明显。为了给“炸月亮”提供足够的能量,所有有核国家都没有吝惜自己的军事“王炸”,而是慷慨献出全部原子弹,用来摧毁月球。片中还有一句“月亮没了还过不过中秋节”的台词,也很有中式幽默的味道。
片中的师徒情、父女情也表达得格外动人。张鹏和刘培强师徒二人情同父子,片尾张鹏对刘培强的告别和叮嘱没有一句台词,只用了一个二人平时打闹常用的小动作,便一切尽在不言中了。而刘德华饰演的图恒宇这条人物线,则被多数影迷认为是全片完成最好的一段叙事。图恒宇出于对女儿的爱而不顾规定上传了女儿的数字生命,他的行为虽然自私但的确深情。而且在电影最后,他没有忘记自己身为科学家的使命,和赛博空间里的女儿一起拯救世界。这段精彩情节也成功为《流浪地球3》埋下伏笔。
“《流浪地球2》对整个电影产业来说具有开拓性意义,值得去推崇。”影评人曾念群说,影片在各方面都比前作有进步,足以证明这个项目的成功不是偶然,而是沉淀,是术业有专攻。“如果《流浪地球3》也能成功,那么这个系列将成为中国硬科幻电影真正意义上的里程碑作品,对整个行业具有启迪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