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封神一步之遥,《模仿犯》缺了什么?
备受期待的网飞新剧《模仿犯》,一次性播出10集。
翻拍成功作品、自带热度。
男主吴慷仁,曾被誉为“永远不会选错作品”。
高口碑的《我们与恶的距离》《俗女养成记》等等,俨然已成为新一届高分台剧代表人物。
女主柯佳嬿,则凭借一部《想见你》风头大盛。
就连特别出演的林心如,也早已离开偶像剧赛道,在《华灯初上》《谁是被害者》等剧作中一改往日“言情女主”模式。
转身在另一条大道上,狂奔了很远。
有意思的是,开局开分不错的《模仿犯》,播出数天之后豆瓣评分下跌,目前稳定在7.5分。
对比原版的7.1分,这个成绩很不错。
算是罕见的“翻拍比原作高分”类型。
不过如若对比吴慷仁此前一系列9分+的封神之作,这部显然还有距离。
这一步之遥,远在哪里?
质感不错,节奏似乎可以略收紧一些。
不是“24集只有8集能看,余下全在注水”的程度,大概是10集可以收缩回7集8集左右的模样。
部分逻辑闭环中,该着重强调的部分、被掩盖在反转的刻意中,略显含混。
部分角色存在的必要性和表现力,让人有点疑惑。
但总体而言、品相依旧不错。
一,质感
吴慷仁饰演的“龟毛其”,这类一心查案、过往悲情有阴影、智商超高自带光环的角色,完全是刑侦本格常规例牌菜。
一方面是吴慷仁完成度很高,唏嘘不忍、伤心绝望、试探犹疑,每一个表情分寸感都很在线;
另一方面则是角色基于悲剧和绝望的“私刑”越界。
这个角色全片最打动我的角色,就是他又悲伤又绝望又仇恨又不屑,居高临下俯视着陈和平,终于开枪。
这样的仰拍镜头是典型的“英雄仰角”,这份仰角和极度悲情,共同构成了很有冲击力的唏嘘感。
虽然是没有程序正义和环节合法性的“私刑”,但从是非对错角度说很有正义裁决感。
后续,他联手做局,让陈和平在直播中自爆。
剧情所谓“反转”其实已经很平淡,这段中反而是吴慷仁的眼神,挺有看头。
前半段为激怒他而步步伪装,后半段怜悯不齿寒冷绝望种种情绪尽在其中。
无论是破案者还是凶手、苦主,剧作呈现大多质感不错。
让人印象深刻的画面,比如勇哥深夜在小公园发现尸体。
女儿幼时玩耍、又差点被弄丢于此的小滑梯,如今成为凶手丧心病狂撬得秘密之后选择的陈尸场。
当年因工作忙而疏忽女儿的愧疚,往日父女没隔阂、一同吃冰淇淋的融融其乐,如今都已血色凄凉难回首。
这何止是往伤口上撒盐啊?
前有南清宫的女孩被陈列十字架上,后又有女尸深夜惨现昔日游乐地。
勇哥揭开尸身上搭着的布,动作带着被斩下的头颅滚下。
“砍下头颅”这个动作在预设情境之外;
且头颅是从滑梯掉下,滑梯本身是可爱的儿童玩具,上门滚落头颅,那种惊悚惨烈和反差,更平添几许凄冷惨烈、悲愤痛苦。
同时,这一节勇哥的故事,自然会让人下意识以为那是他女儿(如果没有其他版本参照等参照信息),结果自然又多一层反差。
诸多集开头或结尾,时常是一段很有冲击力的前尘往事或秘密。
比如幼年陈和平纵火往事。
小小年纪的小孩子,居然要烧死那么可爱的小狗狗。
和年纪、天性等因素极不相符的残忍、恶毒,都很有冲击力。
二,悲情又坚韧的力量
整部《模仿犯》看完,印象很深刻的角色是外公马主委。
三分悲情,三分坚韧,三分世事看尽的通透,三分任他雨打风吹的智慧。
不幸中依旧坚强、温和、体面,让人又酸又暖。
来,先说不幸。
马主委上场,是相依为命的外孙女被绑架。
老人家只有一个女儿,也在外孙女失踪之后遭遇车祸。
白发苍苍的老头,每天工作完要沿街四处发寻人启事,还要照顾躺在病床上的女儿。
很触动的一个细节,是老人帮昏迷中的女儿剪指甲、不慎剪破,有一点点见血。
会有这种小意外,一则老人年事已高、二则太过劳累、三则忧思分神。
这不痛不痒一点剪指甲的血,既有家人温情照顾的暖,又有一点沧桑难周全的苦。
同时,还和凶手丧心病狂砍下被害人一只手涂上鲜红指甲油,形成了一死一生一善一恶的强烈对比。
此外,更值得提的是角色在不幸中依旧坚韧温厚的质地。
凶手打来电话,以外孙女姓名为要挟,勒令他在闹市区学狗叫当街跪爬。
老人忧思心切,只好照做。
大庭广众之下如此“扮丑”,但没有尊严的值得鄙弃的,绝不是这位可怜老人,而是凶手。
马主委也并非任由对方搓扁揉圆的无脑之徒,接到电话,迅速拿出本子逐字逐字一字不漏记下。
对方说了什么、怎么说的、语气断句等等,每个细节都隐藏着很关键的重要信息。
事实上也正是因为他反复听录音,对比发觉“打电话给我的和到电视台的不像同一个人”,为剧作侦破“凶手背后还有真正的主脑”提供重要帮助。
当然剧作在描写他“悲恸中仍有风骨、体面和思考执行力”时,也没过分夸大他的技能。
陈和平上门、言语不投机,后续等同暴露,马主委去狱中探望郭晓其,鼓励于他。
你看,这“终极真凶就是陈和平”,不算是马主委以超能力感应出来的,而是对方自己自大暴露。
(bug在于,以陈和平这疯狂弑杀的个性,既然暴露自己、既然对方有轻慢拒绝他的嫌,他不下杀手、岂不是很不符合他睚眦必报操控感自恋狂疯子人设吗?)
马主委最坚韧的一点在于,白发人送黑发人也没有击溃他。
目睹外孙女被放在十字架上的惨相之后,他的信条依旧是“我们要过得好,不能被坏人打垮”。
被害者家属责问执法者“你们为何如此无能如此废物如此饭桶”“为什么到现在都抓不到凶手”是人之常情,合情合理的愤怒。
但面对男主道歉,马主委很诚恳:人不是你杀的,不怪你,你已经很努力破案了。
认尸这场惨绝人寰的悲剧里,几个细节都让人泪目。
因为要保护抛尸现场,执法人员没有移动尸体,任凭她如此可怜陈尸其上。
老人颤颤巍巍过去抚摸孩子的脸、她被剪掉的头发,这本不合规矩。
大超想要阻拦但被郭晓其拉住,他不能阻挡一个垂暮之人走向好不容易才讨要回的亲人尸体。
无论是马主委说“回来就好了”,还是问“可以放她下来吗”,都让人唏嘘难过。
角色刚上线时,关于能否找回外孙女马主委求签,一副迷信模样。
但得知外孙女已受其他宗教洗礼(和家中信仰以及主营业务不同)之后,他依旧很温厚:我们不计较这些,只要善良就够了。
寻常巷陌的寻常老者,却又有着不寻常的经过大风大浪般的智慧与沧桑,温情与悲情。
如松屹立笔直,如雾包囊所有,也如他口中的水那般可负载所有。
三,几点疑惑
女主设定为专业人士,分析罪犯心理很对口。
但剧作最后进入“所有人都知道罪犯就是他但没办法”的本格掉线、正常程序掉线、戏剧化表达上线模块。
女主先后以男主前女友、被冤枉的苦主(假共犯)家属,和受害者身份上线。
而为她设定的职业能力在这些身份中,虽则都有所表达,但也都浅浅掠过。
剧作似乎有“给了高设定,但没充分展开就潦草收笔”的感觉,类似“高设定但扁平未摊开”。
林心如饰演的姚雅慈,前半程后半程单看,戏剧功用、角色特点表达都清楚,但连在一起看、前后半段有些割裂。
起初俨然一副“老娘就是只要收视率”的态度。
一手默许下属泄露消息、假装发火,一手借势营造出邀请重量级嘉宾的舆论条件。
邀请马主委上节目,不顾受害者家属的绝望和煎熬,转给他一堆毫无同情分的“你觉得她被害不是活该吗”的问题。
欲扬先抑,或是“手法有问题,但捍卫原则”的写法都没问题。
但这个角色,前后似乎割裂。
后续小路眼里中分分钟又成了新闻理想、业界良心、真善美本身。
里外黑白两层之间硬转折、衔接很突兀。
当然,她到死都不肯向陈和平认输的韧劲,“你不过是换场的笑话”掷地有声,都是很有力量的表达。
路妍真这个角色,一度让我怪疑惑的。
她的功能节点,一是在多年前的案件中以好友身份提供信息;
二是在沈嘉文案中,以记者身份帮忙查访沈母往事。
一开始,二人隔空唏嘘的画面,很有代入感。
但后续除此之外的戏份,似乎都可有可无,存在感价值感和冲击力都不强。
比如她给男主送药。
感情线也不像感情线,主剧情也不叫主剧情。
她离开电视台又重新入职,一度在陈和平身边工作,剧作还给出了类似“陈和平要害她”的暗示,让人以为角色至少要干点什么。
(没有说希望她遭遇不幸的意思)
结果,就很平。
从角色塑造角度看,就是一个天真善良的常规设定。
从推动剧情角度看,类似NPC
但戏份却并不少,体感比女一女二的戏份,体量都不逊色多少。
同样,剧作反派群像呈现,也有类似问题。
整体而言,罪大恶极的、有病被蛊惑被利用的、有罪但也忏悔的、无罪但包庇“恶”朋友的,纵深层级清晰、结构类型丰富。
(上一篇专门写了疑犯群像)
(没有任何夸奖反派对的意思,仅仅是说角色塑造手法)
陈和平二张皮,一张伪装、一张真实丑恶变态嘴脸,二者之间的反差、极度自恋病态人格的表达,都有冲击力。
但在揭开这点之后,剧作很多篇幅都是同质同类重复渲染。
角色足够典型,但用一个典型(也套路)的角色,去支撑太过漫长的进度条,某些部分依旧有干瘪之嫌。
当然整体而言剧作相对周正。
就算不惊艳,也没有彻底掉链子,期待后续的华语剧作都有更好表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