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uTV中视快报网,中视快报上海,中视快报地方,中视快报公益,中视快报戏剧

您好,欢迎访问CCuTV中视快报网上海,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

《宇宙探索编辑部》:中国下一部科幻,何必是科幻?

2023-04-06 17:41来源:未知 频道:娱乐新闻 阅读:
《中视快报网》视点快报客户端官方帐号网站!
 追踪网络热点,关注民生动态,传播中华文化,倡导网络新时代!
http://www.中视快报网.cn/中视快报网中文网址上线! 
中视快报网.东视融媒【中视快报号】:

 

文|知庸

《宇宙探索编辑部》,或许是近年来气质最难以形容的华语片。

杀青海报上,两排大字“探索中国科幻电影的另外一种可能性”写得郑重其事,配的剧照却是两个“小绿人”特效工作人员,在荒郊野外牵驴过河。这种一本正经的冷幽默,和风马牛不相及的荒诞感,正是本片独树一帜的气质。

但“风马牛不相及”这个词,片中的主角老唐可不认。在他眼中,万物皆因宇宙奥秘相连,他认为电视没信号时的雪花点,正是宇宙大爆炸的余晖,也坚信NASA观测到的天体异动,为四川山村带来了外星人。凭着这份疯魔般的执着,老唐带着三个伙伴上山下乡,踏上了探索宇宙尽头的旅途。

科幻与土味的碰撞,真实与荒诞的对冲,构成了这场旅途的主旋律。自由粗粝的伪纪录片视角,则让影片更难以归类,它是科幻,还是奇幻甚至玄幻,或者只是一个痴人说梦的妄想?它是公路喜剧,尴尬短视频合集,还是某种信念燃烧后,灰烬的余烟?

不管观众更认可哪种解读,《编辑部》这场宇宙探索,都确实为中国电影带来一种新可能:中国下一部科幻,何必是科幻?

科幻与土味的碰撞

科幻,在中国是一种舶来品类型,要想真正落地,本土化至关重要。

成功如《流浪地球》系列,拿着硬科幻特效大片的模子,将好莱坞个人英雄主义的内核,改造成中国式家国观念的情怀。但《编辑部》的路径更加下沉,它对科幻的本土化改造渗入骨髓,以至让类型几乎面目全非,却又若隐若现。

影片的科幻感,几乎全部源于老唐神神叨叨的“民科”宇宙观。他总在拿着信号测量仪寻找一切宇宙异动,繁复地强调着无人在意的天文术语,每当此时,小山村就又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片中对“科幻”世界观的呈现,因此在态度上相当含混。科幻,更像是一种信则有不信则无的视角,而不再是立足科学的笃定。如果相信,那一切日常之物,都可以在这种视角的观测下,成为科幻的一部分。雪花点是科幻,“巨大不明物体”奥林匹克塔是科幻,刻着奇怪文字的指路牌也是科幻。如果不信,就像片中女主角那句吐槽,这场煞有介事的土味之旅,无非是一场“精神病大聚会”。

在土味层面,影片甚至比许多现实题材的影片,还要写实。城市段落老唐生活的灰头土脸,乡野段落村中与自然环境的泥泞破落,都为影片打下浓重的现实基调。但土味可不止于写实,更在于对中国式民俗语境的呈现。

片中有操着一口川渝方言,描述如何撞见外星人降临的村民们,有土路边上杂乱平房里自建的“外星人驻地球联络站”,也把石狮子、佛像等中国民间文化的重要象征,与科幻线索做了桥接。这些民俗风格十足的细节,令人难以辨识是真的有科幻事件发生,还是一则乡土迷信传说在以讹传讹。影片的意涵因此更加暧昧,也就恰好让土味与含糊的科幻世界观混杂于一体。

本片的“土洋结合”还不止于此。开场就是《春节序曲》与肖斯塔科维奇《第二圆舞曲》并行不悖的配乐,后续更是用大段古典乐与方言台词直接混搭。主创曾表示,老唐一行人西南探索宇宙奥秘的故事,则直接参考了《西游记》的西天取经。如此,在科幻的配乐风格与叙事模式上,影片也做足本土化。

一番土味改造下来,科幻类型已与它的本来面目相去甚远。片中的科幻,更像是这个崇尚科学的年代里,一场日常生活中的虚妄,或是超越日常的奇迹。这两种截然相反观念的碰撞,成就了片中真实与荒诞的对冲。

真实与荒诞的对冲

《编辑部》的真实与荒诞,都与它的伪纪录片拍摄形式有极大关系。

所谓伪纪录片,往往全片采用某个片中角色的手持主观拍摄视角,或者监控录像、新闻采访等既得影像,并有意在看似杂乱无序、未经修饰的构图、取景中,呈现一种粗粝的,如纪录片般的写实质感,或是用纪录片形式的一本正经,与调侃意味十足的内容进行对冲。

这种形式在内地电影中极为少见,但本片导演孔大山在网上的成名作短片《法制未来时》,就是一部典型的伪纪录片,短片以新闻采访的形式,严肃呈现了一个“文艺片闷死人”的离谱案件,喜剧效果绝佳。

熟悉且热衷于伪纪录片的孔大山,将这一形式再次运用到了《编辑部》中。影片开场即是一段复古90年代新闻采访录像,后续全片则都采用手持主观视角拍摄,穿插一些角色直接对镜说话的采访段落。尽管若细究的话,影片并没有也无法解释,到底是何人在对老唐一行人的旅途进行拍摄,但伪纪录片粗粝的写实感,正是影片将日常生活与土味情节落地时所需要的。

形式上的突破,让影片的真实性大大加强,但由于片中的真实与荒诞,本就并非二元对立,而是始终在土味与科幻的碰撞中纠缠不休,因此对真实的放大,反倒让影片显得更加荒诞。

这种矛盾,集中体现在本片的主角老唐身上,因为他本身就是一个在真实与荒诞的叠加态中生存的人。他对仰望星空有不惜一切的疯魔,却难以逃脱现实困窘的引力,因此产生了一套自己的逻辑,坚信一切异象皆与宇宙终极相连。老唐心中的“科幻世界”,充满了无来由的理想主义乃至浪漫主义,但在奉行实用主义的现实世界中,显然难以获得认同。他眼中的科幻世界越真实,他在旁人眼中就显得越荒诞。

就像影片开场,老唐被困宇航服的段落所隐喻的,破旧的宇航服是他宇宙梦想的外衣,也是让他肉身受困的枷锁。他被吊车吊起的“太空行走”是旁人眼中的笑料,而群众为他送上的唯一喝彩,是他的宇航头盔被锯断,导致他不得不回归现实世界的瞬间。

尽管伪纪录片在形式上的不羁,让影片在频繁跳切和风格自由的变焦中,精巧把握了笑点的气口,但这些笑点,往往立足于老唐这个人物的悲剧性之上。跳切和变焦对真实生活连续性的打断,让老唐在生活中格格不入的荒诞处境更加突出。影片也因此在表面的喜剧风格背后,蕴涵着无以言表的悲伤。

宇宙尽头,或许不止有爱

《编辑部》的独特气质,正源于影片巨大的矛盾性,它是土味与科幻的碰撞,是真实与荒诞的对冲,是喜剧风格与悲剧人物的比照。它似乎什么都是,又似乎什么都不是,观众难以对它下任何一种定义,但它的气质,又确实散发着一种迷人的悲怆。遗憾的是,这份气质没能保持到最后时刻。

影片有意采用了文学式的方法进行叙事,故事被分为五个章节讲述,而在后半段则频繁出现诗歌。章节体,当然是青年导演增强对影片结构掌控力的一种方法,诗歌,则是某种“后毕赣时代”,内地电影中展现作者气质的常见方式。但两者都存在一种叙述语气上的危险:章节体叙事往往过于滞重,念诗环节往往过于沉溺。

在《编辑部》中,越到结尾,这两种负面影响就越明显,让影片原本开放的矛盾气质,逐渐被收束、下坠。当最后一章只剩老唐一个人继续探索时,影片便不得不在叙述语气的拖拽下,寻找一份情感落点,为此甚至进入口播核心表达的窠臼,导致气质极速坍缩,也削弱了老唐这个人物的丰富性。

老唐是谁?是被封印在80年代乐观主义中的遗老,是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梦想家,是导演阐述中尼采“酒神精神”的代言人,也是与现实生活格格不入的疯子,是永远无法得偿所愿的殉道者。这样多重的身份重合在一个人物身上,让老唐成为了近年来内地电影中最令人难忘的角色之一。

但在片尾,这一切都让位于影片“在宇宙中心呼唤爱”的终极表达。原来老唐的核心动机,是想寻找女儿因抑郁症自杀时,向他提出天问的答案。影片试图借此把个体情感的私密与宇宙的宏大相结合,在对人与宇宙关系的探寻中,回归普世价值,回归对“爱”之力量的相信。

但就像片中角色调侃过的,“爱是不能发电的”。这样的落点,对于一部气质如此矛盾的影片,和一个内涵如此丰富的角色来说,都太平淡、太简单、太顺拐。对于影片所提出的,完全可以上升到存在主义哲学困境的巨大问题,和人类心灵的终极悲伤来说,如果仅把一个“爱”字作为答案,是远远不够,甚至有些词穷的。它只能解答一个个体的小问题,却解答不了老唐身上所代表的,一类人乃至一个时代的精神困惑。

《编辑部》对中国科幻,乃至中国电影的探索,都是极值得肯定的。它走到了中国电影中少有的情感深度,却也或许正因此,没能答好自己提出的问题。最后时刻价值观层面的些许软弱,实在让影片有些泄气。宇宙的尽头,未必只有爱,一部气质开放的电影,也应该留下一个更加包容,有更多不确定性的结局。只能说,《编辑部》的精神状态,还是太稳定了。

郑重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中视快报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中视快报网号系信息发布平台,中视快报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有侵权请出示权属凭证联系管理员(975981118@qq.com)删除!
|中视快报网电话|中视快报网戏剧|中视快报网电子版官网|中视快报网电子版阅读|中视快报网投诉|中视快报网APP|中视快报网是国家级媒体吗|中视快报网是央视的吗|中视快报网专栏|中视快报网上海书评|投诉中视快报网|中视快报网有哪些内容|中视快报网在哪里看|中视快报网地址|中视快报网中文网址新版上线|中视快报网新浪博客|中视快报网新闻频道|中视快报网李克诚|中视快报网官网|中视快报网记者|

上一篇:这部口碑炸裂的科幻片,居然是披着喜剧外表的“民科”

下一篇:一代国产顶流节目停播,95后突然发现自己没根儿了

相关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