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分神作,《流浪地球》后的科幻新惊喜
本文受访者为导演@孔大山
文章根据采访内容整理而成
4月1日上映的《宇宙探索编辑部》或许是今年最“怪”的一部电影。
一个孜孜不倦寻找外星人的“疯子”,一群奔走在西行路上的探险者,一个永远不会有回答的终极提问......
在这部豆瓣评分高达8.6、风格极为独特的小成本科幻片背后,一定有一群有趣的人。
我们就与《宇宙探索编辑部》的导演孔大山聊了聊,从故事的缘起到与《流浪地球》千丝万缕的关系。
【无名者】第七期,跟着小万一起来深入探索《宇宙探索编辑部》。
Q1:我对90年代有情怀
小万:最先想聊聊这部影片的缘起,您自己也说过,这个片子源于看到的一则新闻,那是怎么从一个新闻构思和发展出这样的一个故事的?
孔大山:那个是寻找外星人的新闻。最开始,我按照那个新闻的风格写了一个故事的大纲,但它就完全没有人物,是一出闹剧,所以就被监制否了,我自己也不满意。然后就觉得需要找一个人物来贯穿,因为之前的故事没有人物,只是事件的堆积。
我就想,既然他寻找外星人,那我就本能联想到八九十年代的气功热、飞碟热,那个年代嘛,有很多那种老的科幻杂志啊,那些对UFO特别痴迷的群体,于是就定位到了这么一个科幻杂志社的主编的身上。
这个主编他可能在当年意气风发地想要寻找外星人,到30年后的今天,他还在孜孜不倦地追求这个结果。把这个人物确立了,其实后面的很多情节就随之而来了。
小万:您讲到把这个故事定位到了90年代,我们也看到片中有很多有时代氛围的元素,从一开头的采访,到后面的电视雪花,包括办公室里的那些桌椅的感觉等,您个人对于这个年代,是不是有一个情结?
孔大山:对对,就是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就是对90年代各种美学、所有关于那个年代感的东西特别迷恋。
小万:有影迷发现“宇宙探索编辑部”这个片名来自于《编辑部的故事》,影片当中还有很多迷影和致敬的元素,您个人觉得有哪些作品或者哪些导演影响到了您的创作?
孔大山:没有哪位具体的导演吧。我在这个片子筹备的时候,一直苦于找不到一个可以去参考、参照的对标电影,只能说有部分的影响。
比如说确实有《编辑部的故事》里面一些元素的影响,这个元素可能来源于我小时候很喜欢看王朔,这可能是最有渊源的一个影响。电影技术层面,可能就是一些拉斯·冯·提尔(《黑暗中的舞者》《狗镇》)的电影啊,娄烨导演的手持风格,多多少少都会影响到这部电影。
Q2:为了宇航服写了一场戏
小万:关于影片开始那套宇航服,我们知道那是直接从《流浪地球》剧组拉过来的?
孔大山:对对。
小万:当时是怎么想加这个情节在里面,是在创作一开始就想要加这一段梗,还是到后来才慢慢发展成这样的一个情节。
孔大山:一开始去郭帆导演公司玩嘛,就是刚开始准备写这个故事的时候,他刚拍完《流浪地球》杀青,杀青之后他就把当时吴京老师穿的那个宇航服搬到公司里了。
我看到后就觉得,哎,有这么好的一个现成道具,不用白不用。我可以为了这个宇航服写一场戏,所以就是先有了这么一个道具,才有了发生在编辑部的那段情节。
小万:所以郭帆导演和制片人也是因为有了这场戏,然后再邀请他们来客串的。
孔大山:对对,就顺理成章嘛,就是“买一赠二”。
Q3:因《李献计历险记》与郭帆导演相识
小万:讲到郭帆导演,我们知道郭帆导演工作室,以及导演本人也对这个片子提供了很多帮助,其实您本人也参与了《流浪地球2》的创作过程,那能不能讲一下和郭帆导演之间的相识与合作?
孔大山:一开始是2011年的时候,我大学刚毕业,拍了一个毕业短片,改编的是动画片《李献计历险记》。郭帆导演的第一个长片也是改编的这个动画,然后他就在网上看到我拍的片子了,然后我俩就认识了。
再后面就是2013年他拍《同桌的你》,叫我去给他做导演助理,那个经历其实是我在拍《宇宙探索编辑部》之前唯一一次的电影剧组经历,完整地了解到一个电影从筹备到拍摄到后期的这么一个流程。
Q4:看了《流浪地球》后选出男主角
小万:当初是怎么选中杨皓宇来出演唐志军的,是因为他参演的《流浪地球》吗?艾丽娅老师呢?
孔大山:对,我就是因为看了他在《流浪地球》里面的演出才了解他,首先他那形象我觉得就很符合唐志军这个人物。
然后,艾丽娅老师是我在电影学院上学的时候,经常看到她给师哥师姐们出演一些毕业作业,也很喜欢她。我觉得这两位老师身上的某些特质都都挺符合电影中角色的人物属性,所以就邀请他们来了。
小万:片中另一个重要演员就是王一通,他也是编剧之一,您怎么样描述你们的合作,在合作当中有没有一些比较有意思的创意碰撞?
孔大山:我们俩的合作过程就是互相启发的一个过程吧。就是比如说定了一个方向,比如说下场戏我想达到一个什么效果,或者下场戏需要一个什么样的气氛或者走向,然后我俩就开始头脑风暴,不断地提出一些点子、互相启发。
比如影片里面的诗都是他自己写的,然后孙一通这个角色也是多多少少有一些他自己的影子在里面。
Q5:片尾特效镜头是“文眼”
小万:我们知道这个片子是一个低成本作品,然后也是您的第一部长片,相信整个拍摄过程其实应该有挺多困难,这方面有哪些印象深刻的故事?
孔大山:嗯,因为我们这个电影是公路片嘛,有大量的转场,其实主要困难就是每天都在赶路,几乎就每天都在。
就算不赶路的话,每天在一个地方拍,也有无数个小范围的转场。就是一路挺奔波坎坷的,除了要跟恶劣的自然环境、天气做斗争,还要保证拍摄的质量,确实是挺身心俱疲的。
小万:刚讲到低成本,但其实片尾最后那个特效镜头是“最像科幻片的一个镜头”,那个镜头实现难度怎么样?
孔大山:没错。那个镜头难度很大呀,是找到了《流浪地球》的特效团队MORE来做,才终于算是把效果给呈现出来了,那个制作难度上确实很难。
小万:那个镜头对于整个片子其实又非常重要。
孔大山:没错,没错,那是“文眼”,相当于点题的一个镜头。
Q6:这其实是部“民间科幻片”
小万:刚才也讲到您之前的短片创作经历,从《法制未来时》到现在的长片,您都有一种辨识度很强的风格,在之后的创作当中会继续延续这样的一个风格吗?
孔大山:这个我自己也不知道,只能说每个阶段吸引我的故事都不一样,可能下一个吸引我的未必是这么一个荒诞的故事,可能是一个特别生活流的故事,或者是其他我也不知道什么样的故事,我自己没有什么明确的想法。
小万:也就是说没有刻意要保持某一种风格。
孔大山:因为这个东西不是刻意想保持就保持的,就是你是什么人,你就只能拍什么电影,这就是你的世界观,你思维的边界决定了你的电影的呈现。
小万:我们知道这部影片和《流浪地球》有非常紧密的联系,但区别于《流浪地球》那种硬科幻,这是另外一种科幻。那您怎么看待当下的中国科幻,或者您创作的这种类型的科幻片?
孔大山:我其实不太好意思说我拍的这个是科幻片,如果准确地定义,它应该叫“民间科幻片”。
怎么说呢,它确实不是常规意义上的科幻片,但本质探讨的主题确实可能跟所有的科幻片探讨的母题是相似相通的——都是关于宇宙的一种终极追问吧。但它外在的形式风格可能跟大家想象中的、传统意义上的科幻片不沾边,所以准确的定义我觉得就是“民间科幻片”。
小万:对观众来讲,看到影片后可能会觉得,原来科幻片也可以有另外一种形式的,不一定非要有特效、非要有大的场面,这个片子能带给观众一种新的认识,新的感受。
孔大山:对,当然这是最好的了。如果不是冲着看大特效、看毁天灭地的那种镜头来,而是把心态放平、怀着一种宽容度更高的心态去看这部电影,我觉得会有一些意外的收获。
小万:最后一个问题,《宇宙探索编辑部》登上院线大银幕,对于一个这样题材和风格的片子还是挺不容易的,您作为导演对于它的市场表现有什么预期?
孔大山:没有,就是别赔钱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