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脐带》:断开的脐带,是与母亲最后的道别
脐带对于婴儿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存在,它在母体内,成为供养婴儿生长的生命线。但当婴儿呱呱坠地之时,脐带需要被剪断,用割裂与母体自然纽带的方式,来到人间,成为一个独立的生命体,真正体验用口鼻与肺部呼吸,感知离开母体后与这个世界最初的“联结”。
影片取名为“脐带”,从具象上看是连接母子之间那一条长长的绳子,实则情感隐喻的是一直牵绊的母子之情。母亲因患阿尔兹海默症“变成了小孩子”,于是需要儿子以“家长”的方式来照料。此时,这份羁绊逆转,母亲不再是母亲,母亲变得自我、自由,甚至变得陌生,回归到一个“返璞归真”的状态。她不再是母亲的身份存在于这个世界,而只是那个喜欢音乐、喜欢跳舞、喜欢小羊、想找爸爸妈妈、想回家的一个小姑娘。
该片着重描绘了母子之间的情感,陪伴是子女能为母亲做的最棒的事。从一开始的限制母亲的自由,到带着母亲去寻找“生死树”,两个人一路前行,在内蒙古大草原之上肆意驰骋,在敖包边翩翩起舞,在篝火堆旁久久凝视。
这是送母亲回家的路,亦是一路道别的送别之旅。片尾,儿子拿刀切断与母亲之间捆绑的绳子,犹如当初他出生时被切断的脐带一般,只不过这一次,他是要放母亲离开,他要斩断与母亲之间的羁绊。曾经的脐带之断是为了相聚,这次的脐带之断是为了离别。
故事中的男主人公阿鲁斯是一个歌手、音乐人,在他的生命里,音乐是他的理想。当母亲变为小孩子时,我们发现她也是如此喜欢音乐,或许这份传承就来自这里。蒙古族人热爱唱歌,喜欢跳舞,在苍茫大地上,处处皆音乐,他们的乐感和动感是超凡自然,与生俱来的。
影片整体都有一种音律在流淌,蒙古族的歌曲配上草原的辽阔苍茫,让人感觉无比孤寂与自由。音乐,就流淌在他们的血液里,音乐也从镜头中流淌出来,蔓延至观众心中。
《脐带》的电影语言民族风情浓郁,镜头语言简单明了,是以一种诗意的叙事方式叙述、展现草原上的脉脉风情。草原儿女的情感,真挚且热烈,细腻且张扬。无论是大场景的航拍,还是小空间内的情感表达,都很质朴、很动人。剧情中有几处出彩的梦境戏份,如梦似幻,镜头语言行云流水,伴随着一种神秘气息,让观众沉浸其中。
影片整体呈现出一种扑面而来的艺术气息,自由、诗意、浪漫,似乎比我们现实生活多了几层鲜花质感,但却让人相信这份存在。整体画面在色彩呈现上增添了很多蓝绿色,给观众一种孤寂悲凉之感。夜晚的场景里,篝火、圈舞、火把、电筒、月亮,如痴如醉,却又来的那么悲切,儿子把反哺的“脐带”再次割裂,仿佛进入了一场破碎且释然的梦境。
最后,儿子终于找到了那棵“半生半死”树,也完成了与母亲最后的道别。《脐带》所呈现出的是一种情感的羁绊之美,一种舍与不舍的平衡,让我们体会到直视生死、遵循“伦常”的自然。
校对 | 张力卜
转载请注明版权 | 鉴片工场
我们只鉴赏有温度的电影
一部好电影,一定是刨去娱乐后,还能具备教育意义和社会责任。——@张力卜Seeing
上一篇:《归路》夺得热度冠军,观众却纷纷弃剧,谭松韵为何不灵了?
下一篇:童年女神复出,她还在为我们造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