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人碎尸、雨夜尾随,张译《他是谁》也太敢拍了
2023开年,张译打出王炸《狂飙》,热度至今未减。
余热未尽,这次又带着《他是谁》来了。
一经播出,收视率破1.1,稳占后黄金时段全国收视第一的位置,露出了不俗的爆款潜质。
除了超高的收视率,全网的热度也持续上涨,猫眼专业版数据显示,该剧实时直播关注度高达1.29%,市占率超过了10%,位列第一。
有意思的是,排在第2的就是《狂飙》,果然能打败张译的,只能是张译本人了。
《他是谁》好看在哪,让观众如此喜欢,还引起了如此超高热度?
今天扒姐就来聊聊它。
【一】
尺度大,改编自真实案件
一口气刷了4集后,扒姐敢自信的说一句——
放心冲,入股不亏。
短短4集,就铺垫了多条线索,多个案件交织在一起,环环相扣,悬疑感直接拉满。
1988年,刑警 卫国平(张译 饰)在行动中目睹战友/师父 陈山河 被割喉,而凶手却逃跑,此事也成为卫国平最放不下的心结,无法自谅,几乎没睡过一个好觉。
8年过去了,法医一句“割喉”,卫国平的记忆像是被“重启”了,精神一晃瞬间就清醒了。
作为一部悬疑剧,扒姐很关心的就是剧情的尺度问题。倘若只是披着悬疑的外衣,蜻蜓点水式的展露,那看点就大打折扣了。
但《他是谁》是真敢写、也敢拍。
单单前4集内容,就借鉴了3个现实的真实案件。
其一,香港雨夜屠夫案。
《他是谁》中,凶手都是雨夜尾随受害者,然后进行犯罪,因为下雨天能把现场的犯罪痕迹基本上冲刷掉。
而现实中的凶手 林过云,犯案前是一名夜班出租车司机,做案时多为下雨天,先后杀害四名夜归女性,被依法判处死刑,但是由于香港自1966年后就没有再执行过死刑,因此以惯例改判为终身监禁,让他逃过了一死。
其二,白银市连环杀人案。
1988年至2002年的14年间,在甘肃省白银市有11名女性惨遭入室杀害的案件,部分受害人还遭受过性侵害。此案被列为“建国十大悬案”之一,也间接说明了此案的侦破是何等艰辛。
2016年3月,侦查工作重启。
2016年8月26日,办案刑警在白银市工业学校一小卖部内将犯罪嫌疑人 高承勇 抓获。
2019年1月3日,高承勇被执行死刑,为这一场世纪悬案画上了一个句号。
高承勇会将受害者颈部切开,正好对应了《他是谁》里的凶手杀人所用的割喉手段。
此外,白银案的受害者有一个人躲过了一劫,据说凶手当时就是那双充满地狱般的眼神看着她,窗口对她怪笑,这起案子有了目击者,因而有了三张犯罪嫌疑人画像。
《他是谁》里就有一个被害人从窗户向外望,看见凶手的细节,剧里真实还原了。
其三,南大碎尸案。
案发时间为1996年1月19日,被害人是南京大学成人教育学院一年级女学生 刁爱青,在校期间被凶手残忍杀害,此案被称为“建国十大悬案”之首。
凶手为毁尸灭迹,将尸体加热至熟,并切割成2000片以上。受害人遗体碎片在其失踪9天后,被一名清洁工在南京华侨路发现。
《他是谁》中这一案的受害者叫“艾卿”,对应了现实中的受害者刁爱青,发现者也是环卫工人。
剧中,有很多镜头非常具有挑战性,画面冲击力极大。
在垃圾堆、垃圾场寻碎尸块,还是小场面。
张译在下水道捞尸块那段,看了一度反胃到吃不下饭。
钻到下水道的卫国平,逐渐脸色发白,臭气熏得他赶紧冲出来,接着就是止不住的呕吐,真实到隔着屏幕仿佛都闻到味了。
这种朴实的查案手段,太沉浸式了。
当然了,《他是谁》的大尺度,并不代表全是血腥,亦有它的高级之处。
有些大尺度场景,它用纯文字表述。可即便是这样,扒姐还是觉得心惊胆战。
清洁工捡了一袋肉回去,解冻之后,发现了肉里面有一块人的牙齿。
仅仅一段文字,就将一起案件展现在观众面前,丝毫不比镜头逊色,甚至依据文字想象出来的画面,每个人的感触都不一样。
这才是最胆颤的地方。
再加上适时的背景音乐,灰蒙蒙的天,阴冷的雨夜,让整个剧情看起来,就像是一部纪实作品,有一种回到了在看《红蜘蛛》的既视感。
【二】
节奏快,细节还原度高
《他是谁》的节奏很快,旧案未破,新案又起,高反转、环环相扣。
前面4集内容除了主线“割喉案”和“碎尸案”外,还有不少其他要案当支线,很符合那个年代警察办案的节奏,人员不够,不可能专门成立某一个专案组调查某一个案件。
按照这个节奏,想必后面的案子不会少,会把许多旧案、新案紧密联系在一起,高能场面一个接着一个。
多线并进的叙事模式一打开,紧张的悬疑气氛,再加上庞杂的信息量,扒姐是一帧一帧地观看,生怕错过什么细节。
有时以为已经找到了真相,却又突然出现反转,到最后还能完整闭环,这个跟着卫国平查案的过程,过瘾又上头。
关键是,该剧的细节做得也非常好。
1996年,对于现在的好多观众来说,可能已经记忆模糊或者说压根儿就不知道是个什么样子。《他是谁》剧组就将八九十年代的街景基本复制出来了,橄榄绿色的公安警服,也让人心生熟悉与温暖。
有一幕商场里买鞋的场景,还原度也挺高。
《他是谁》的好看在于,它将刑侦回归到了“人”的视角。所有的故事都围绕着人,人是侦破案件最重要的条件。
没有天网系统,无法几分钟内就能找到对比信息的受害人;
没有GPS,想要找到罪犯的行进轨迹,就要逐一排查、缩小范围;
没有检测DNA的辅助工具,要用手电筒打光在房间里不断寻找,考验眼力与耐心。
如果说悬疑是《他是谁》的包装,那么刑侦就是这部剧的灵魂与魅力。该剧花费了大量的篇幅,去对刑警的破案过程进行描绘。
进下水道捞尸,呕也绝对不能呕在下水道里,否则会污染现场。
找到一袋脏器,立刻进行推理嫌疑人的思考逻辑,去倒推其他尸块的藏身之地。
现场盘查的情节处,有两次重要信息,都是依靠多年的侦办经验和对人性的判断完成的。
一次是对保洁阿姨。
发现其神色有异,一顿安抚后要求她说出正确信息。
另一次是对男领导。
去派出所排查时,发现男领导浑水摸鱼,没有轻信。
这些细节有如此细致的描绘,就说明了导演/编剧/演员都对刑侦有大量的了解,绝不是敷衍就能表现出来的。
【三】
演员阵容豪华,幕后团队顶配
《他是谁》演员选角的眼光,也非常准。
张译,一张留住观众的“万能卡”。
这次在剧中,他又一次饰演警察,但他不是简单地重复,而是赋予了独特的内核。
就拿《狂飙》来对比,安欣是温柔细腻的,卫国平则更果敢,又酷又拽。
张译在演安欣与卫国平的走路姿势,是完全不同的,尤其是背影。
安欣是步伐比较沉重,虽然瘦,但是感觉身子很难抬,有一种被压垮了的感觉,肩膀都是塌着的。
卫国平不一样,他大多数时候都提着肩膀,硬汉,气场很强。
以上是两部剧中的两个角色对比。回到《他是谁》的卫国平一角,8年前与8年后的他,又不是一个样。
比如,从前的青涩热血一扫而光,转而变得沉稳内敛,队长的气质瞬间贴脸。
再比如,卫国平因好友的牺牲,在查案上有着超越常人的执念,但看似不苟言笑的他,内心也隐藏着搞怪的一面,被徒弟烦得不行,就来一句“把嘴闭上”。
好演员的功力就在这里,明明样貌没什么太大改变,但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能让观众感觉判若两人。
所以,即使张译演了很多的警察角色,观众依旧不会出现审美疲劳。
这就是一个演员的可塑性。
这剧上线2天后,央妈就把张译夸上了热搜,
“无声的表演,目光如炬的‘眼技’,张译的走戏展现什么叫稳,在会议上的情绪大爆发震慑住了众人”。
整整8年线索找寻,好不容易在“碎尸案”里察觉到凶手的痕迹,领导却把指挥权给了别人,他漫不经心的神色一变,眼神里暗流涌动,深不可测。
国平从质问到拍桌怒吼,嘴唇颤抖,情绪层层深入,最后连哽咽的声音都让人感同身受。
张译,真正地把角色演活了。
一部剧的成功,不可能单靠一个人。全面开花,才是一部爆款剧打开的正确方式。
丁勇岱饰演的公安局领导 顾长卫,时而慈眉善目,时而怒不可遏。
范雷饰演的刘顺奎,可盐可甜。与卫国平一起出任务时,前脚还笑眯眯的露出可爱相,当见到那些小混混后立马冷起脸来,显得硬气十足。
还有石凉扮演的专家吴克,陈雨锶扮演的黑老大妹妹聂小雨,赵阳饰演的黑老大聂宝华,以及还未正式出场的俞灏明等,都贡献出了应有的演技。
《他是谁》塑造了非常有魅力的刑警群像,它不是男主一人高能的独角戏。
去屠户家里搜查,找到血迹的并不是卫国平,而是刘顺奎。
卫国平和刘顺奎的交流,很多时候都是靠意念,通常是一个眼神就能了解彼此的需求。
不仅是他俩,刑警队内部也存在分歧和矛盾,但在查案这件事情上,大家的配合是默契的。刑警和法医讨论剧情,刑警不断的要法医提供准确信息,但法医说物证太少,太真实了。
这样的群像,太爱了。
此外,除了演员阵容,后期团队也是顶配。
丁黑担任本剧监制,鲍成志任导演,美术指导丁国力,造型执导任曼丽,这是四人继《警察荣誉》之后的又一次合作。
编剧由白日梦戏剧创作工作室的吴迪、李芳担任,其代表作电影《悬崖之上》,在悬疑、刑侦故事创作上驾轻就熟。
入股一部拥有这么强劲实力的团队,是观众的福气。
【四】
都说以小见大,《他是谁》做到了。
前4集的内容,就让扒姐感受到了刑侦剧的魅力,再加上剧组的细节打磨、演员的整体表现、靠谱的制作团队,这剧后面的惊喜肯定会更多。
对张译还是有信心的,可以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