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谁》:又一硬核爆款预定,一集吓出冷汗
年初的一部《狂飙》,让大家看到了“中年顶流”演员的实力,张译“警察专业户”的印象也更加深入人心。
而在最近,他在一部新剧中再次诠释了浑身“反骨”的刑警角色——
当着领导的面,他能跟意见相左的同事拍桌子瞪眼;
跟当地混混对峙的时候,能一言不合就掀桌;
案情碰头会上,面对擅长刑侦理论研究的教授,他也是不顾情面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甚至对何为“警察的本分”,他都有一套独特的诠释。
实际上,也不怪这名刑警如此“反骨”,因为过去8年来,他碰上了一桩至今悬而未决的连环杀人案,眼睁睁看着战友牺牲,从此一头扎进了纷繁复杂的谜团中。
这便是最近热度节节攀升的悬疑犯罪剧——《他是谁》。
故事始于一桩连环杀人案。
1988年,宁江市发生一系列性质恶劣的凶杀案,死者均为年轻女性,被割喉致死,死前均遭到性侵。
根据刀口的特征,警方判断凶手为左撇子,但由于作案时间大部分选在雨天,能够迅速锁定凶手的证据并不多。
男主角卫国平刚刚加入警队,就碰上了这个大案。
考虑到凶手在雨天行凶的可能性极大,一天雨夜,卫国平和战友决定去巡逻,没想到正碰上一个歹徒对一名女性下手。
两人连忙追凶,卫国平不慎和战友跑散。
等他发现两人时,战友惨遭歹徒割喉,卫国平眼睁睁看着战友牺牲……
之后的4年里,宁江市又发生了几起凶案,死者特征和作案手法均与88年的案件相似,于是一起并为“八八案”。
但奇怪的是,这名凶手自1992年之后就再未作案,警方的调查也陷入了僵局,卫国平也因为战友的牺牲,陷入了深深的自责,从此开始神经衰弱。
时间一晃来到1996年,卫国平已经成为一名资深刑警,担任宁江市公安局刑侦支队三大队队长。
除了日常的工作,他业余时间全都泡在警局的档案室,逐字逐句地翻阅卷宗,希望从过往案件里发现连环凶手的线索。
可以说,卫国平将“八八案”视为职业生涯的一个坎,誓要抓住那名连环杀人犯,为死去的战友报仇。
然而,罪恶在宁江市并未终止。
最近又发生了一起恶性案件,有市民报警称发现了人体尸块,有相当一部分肌肉组织经过高温烹煮,很难迅速辨别死者的身份和凶手的线索。
宁江市刑警队立刻针对“二二六案”展开工作部署。
正在宁江市授课的省警校刑侦专家吴教授也位列其中,他建议警方的重点应该“由外向内”展开调查,在全市撒网设卡,快速锁定凶手的身份。
这个建议基本得到了大家的赞同,唯独卫国平坚决反对。
他认为现在凶手特征不明确,重点应该从那些碎尸中寻找线索。
但他的据理力争并没有被采纳,最终只被分配了几十名人手,要在堆积如山的垃圾中寻找可能出现的尸块。
这次部署的最终结果是,广撒网没有任何收获,反倒是卫国平那边有了重大发现。
有片儿警反映,曾目击一名可疑男子深夜骑着助力车带着一个桶,隔了一段时间又原路返回。
这条线索看似无关,却引起了卫国平的注意,他算好时间,骑着摩托车开始模拟这名可疑男子的行车路线。
他设想自己就是打算抛尸的杀人犯,根据沿途环境的特征,一一排除了有派出所、有看门狗的场所,最终在一处人迹罕至的地方,发现了一包被煮过的颅骨,可判定死者为女性。
同时,警方在垃圾山里也发现了一些成色尚新的女性衣物,其中一件外套内里还绣着“艾卿”的字样,这极有可能就是凶手碎尸后着急脱手的证物。
比对女性失踪人口名单,警方锁定了一名叫余爱芹的医学生。
她的室友证实,垃圾堆里发现的那些衣物就是余爱芹的。
与此同时,卫国平和同事在医学院的实验室里发现了人体骨骼,而经常出入这个实验室的人,是学校里教解剖的薛家键。
卫国平刚要顺藤摸瓜去查这个人,没想到薛家键看到警察掉头就跑,躲进了一处隐蔽的下水道,卫国平靠着多年积累的刑侦经验,才把他逮捕。
虽然发现了“二二六案”的嫌疑人,但警方当下掌握的证据,无法直接证明薛家键就是凶手,只能通过审讯工作找到突破口。
上级领导决定,由局里的预审科组长顾开岩主导这场审讯……
剧情说到这里,可能经常关注真实案件的小伙伴,早就被剧中“八八案”、“碎尸”、“艾卿”等关键词击中——
剧中发生的连环杀人案和碎尸案,影射了现实中骇人听闻的1988年白银案,以及至今仍未结案的南大碎尸案(又称刁爱青案)。
白银案的凶手曾经坦言,起初作案就是为了劫财,杀人是为了灭口。但次数多了便尝到“杀人的甜头”,开始以杀人取乐。
《他是谁》的第一集,就尝试刻画“八八案”凶手的扭曲心理。
受害者对他来说如同猎物一般,在明处瑟瑟发抖,而他则像一个掠食者,慢慢靠近、戏弄自己的“猎物”,其中一个jump scare镜头就把网友们吓出冷汗。
-------------------高能预警------------------
值得注意的是,《他是谁》除了影射现实中的真实案件,也透过剧情走向和人物刻画,还原上世纪刑侦工作的特点。
男主所处的1996年的宁江市,刑侦手段并不完善,如今习以为常的医学检测,在当时尚未普及。
发生“八八案”这样的恶性案件,警方最先能够动用的便是“人海战术”。
这种方法虽然看着“笨”,但对于卫国平这样的老刑警来说,已足够他在细节处发现破案的关键——经验就是他在刑侦工作中最亮眼的光环。
然而,1996年的中国已经进入快速转变阶段,不论是平头老百姓还是除恶扬善的刑警,都不得不直面身边的变化。
办案过程要严格执行规章制度,提升预审重要性,提高办案材料写作能力……每一个变化,都在逐渐瓦解卫国平昔日的光环。
从这个角度来说,便不难理解为什么卫国平会成为警队中“反骨”的典型。
一方面,悬而未决的“八八案”给他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他自责没能保护好战友,没能亲手抓住凶手,8年来内心一直顶着这块“大石头”。
他不惜得罪领导,也要拒绝把“八八案”转交给别人的坚决态度,恰恰是他执着于过去,不愿向前看的证明。
另一方面,卫国平的“反骨”源自一线刑警的“实践派”理论。
他对自己的实践经验极度自信,看不上那些掉书袋的“学院派”,开会时处处与省警校刑侦专家吴教授意见向左。
他调查时总是直来直去,经常催促法医现场给出明确的结论,忽视了医学鉴定需要的时间成本。
这种自负,在他同预审科组长顾开岩搭档审讯时,表现得更加明显。
卫国平自以为看透了嫌疑人的路数,主张审讯单刀直入、直奔主题,让嫌疑人主动交代。
顾组长则坚持科学的审讯套路,主打出其不意,计划放松嫌疑人的警惕再步步紧逼。
两者的观点并没有明确的对错之分,关键都在于如何应用到实践中。
只可惜,在实践和理论领域各自有建树的两人,第一次配合就差点破功。
从这个角度来说,《他是谁》的人物刻画做得比较成功,并没有让主角卫国平沦为揭开悬疑的工具人,也没有把他塑造成为无所不能的大男主。
而是通过他的“反骨”,让观众代入那个充满诸多变化,思想和方法论发生碰撞的年代。
可以预见的是,卫国平如何从一个自负的实践派,成长为接受变化、吸取新理论的全能刑警,是《他是谁》案件之外一条重要的故事线,或许也会成为破解“八八案”和“二二六案”的关键。
从目前更新的剧集来看,《他是谁》为国产悬疑刑侦剧开了个不错的头彩,至于卫国平抓到的解剖老师薛家键到底是不是“二二六案”的真凶,大家不妨去剧中亲自一探究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