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年了,这部华语大作还是没人敢拍
本文作者是撰稿人@荷尔蒙幽灵
栖息在电影里,让人心安
近年,影迷一直在等却始终不见踪迹的华语电影不少。
如麦浚龙导演的《风林火山》、张艺谋导演的《坚如磐石》、田壮壮导演的《鸟鸣嘤嘤》等。
这些已拍竣的电影虽然难等,但应该总有等到的一天。
而另一部曾引起国际关注的华语大片《华工血泪史》,却不知还有没有机会面世。
要聊它,就不得不提已过世的武侠片名导胡金铨(1932-1997)。
1975年,胡金铨导演的《侠女》在戛纳夺得技术大奖,成为首部在三大电影节拿奖的华语电影;1978年,胡金铨被英国杂志《国际电影指南》评为当年的世界五大导演之一。
刚好最近出了一部长达220分钟的纪录片《大侠胡金铨》(豆瓣评分8.9),让我们有机会再次追忆这位早早离世的华语殿堂级导演,也进一步了解了他的遗作《华工血泪史》更多背后的故事。
《大侠胡金铨》会在今年香港国际电影节展映
这部纪录片由导演林靖杰耗时四年完成。
他深入研究胡金铨作品,并访问与胡金铨颇有渊源的影人们(石隽、徐枫、郑佩佩、许鞍华、徐克、洪金宝等),最终以《先知曾经来过》《断肠人在天涯》两个篇章,分别呈现胡金铨的“电影风格”和“从影人生”。
如今回看胡金铨以明朝为主要背景的古装动作片,兼具写实、写意,既有对中国古代的严谨考据,也不乏国画的留白气韵与禅的意境。
当年惊艳世人的《侠女》竹林打斗戏
胡金铨对古人形象的展现,均源自古文记载和古画所绘,不会考虑其它任何资料。拍摄时,服饰、道具,布景、环境设计等,他都亲力亲为,一心还原古代细节和氛围,即便耗时费力也在所不惜。
《龙门客栈》
拍摄《侠女》(1970)时,为了一个几秒的镜头,胡金铨带着剧组在深山里等了十几天;片中将军府的戏,也是剧组先种下芦苇,等一年后芦苇开了之后才拍。
日本名导黑泽明同样有拍片时“等”的习惯,等云,等太阳。他在拍摄《七武士》时,也让农民群演将衣服带回家,用轻石磨旧,突出时代质感。
胡金铨在早期学习过黑泽明的电影技法,或许这是他被誉为“中国黑泽明”的原因之一。
在电影的写意上,胡金铨则善用烟雾来传达留白意境,徐克说这是胡导见人烧垃圾升起烟雾而得来的灵感。
这种手法被大量运用在他1979年的聊斋题材电影《山中传奇》里,山水、人物的神秘感瞬间便出来了。
在最重要的动作戏上,胡金铨也坚持实拍与写意的结合。
拍《侠女》竹林大战,竹林的光影氛围+优美有力的人体动作+眼花缭乱的剪辑让人目瞪口呆;
《忠烈图》结尾大战,他不断要求洪金宝及其替身跳入海里,就是为了在保证武打动作真实性的同时,捕捉人投在悬崖壁上的影子。
胡金铨的电影不仅捧红了他的御用演员徐枫(《霸王别姬》制片人)、石隽(金马奖终身成就奖得主)以及郑佩佩等人,还影响了诸多华语片大导演的创作。
吴宇森导演的《英雄本色》中被外媒形容为“芭蕾舞”一般的枪战动作戏,便取经自胡金铨电影武打动作的京剧节奏。
李安导演的《卧虎藏龙》里玉蛟龙大闹客栈的戏,其实是融合了《大醉侠》中的人物设计(参考金燕子)和《龙门客栈》中的打斗空间,竹林戏当然也有《侠女》的影子。
徐克监制的《新龙门客栈》不仅是对《龙门客栈》的翻拍,片中泼辣、风情的老板娘金镶玉则直接参照了《迎春阁之风波》(1973)中的老板娘“万人迷”。
正如李安所说,“胡金铨的影响不只是电影的武戏,更是中国影像的塑造”。
除武侠片外,胡金铨对中国影像的塑造,还绕不开他一生的夙愿,也就是他念了25年之久却未能完成的电影《华工血泪史》。
《华工血泪史》英文片名《The Battle of Ono》,原名《Igo Ono》。
所谓“Igo”和“Ono”,是美国加州北部山脉两个小镇的真实名字,都与初代华人在美国淘金的真实历史有关。
19世纪,一批中国劳工被带到美国修筑铁路,之后被遗弃,为了求生,他们加入了当时的淘金热。
当他们找到一处金矿,白人就会从中截胡,华工们也只能对白人说“I go”,然后离开;再次找到金矿时,白人又来截胡,华工们不干了,设下炸药陷阱反击,并对白人说“O no”。
用《大侠胡金铨》中受访者的话来说,美国的开发少不了华人的血泪,但是华工没有被认可,胡导演觉得必须要把这个事情讲出来。
所以,《Igo Ono》这一片名,既具有地理、历史上的异乡意义,也富含中国劳工的血泪抗争精神。
但在胡金铨的设计中,《华工血泪史》并非一部纪录片风格的传记历史片,而是一部融合战争、武打、陷阱等诸多类型元素,并具备反思意义的华语大片。
自1970年代开始筹拍这部电影以来,胡金铨可谓为它熬干了最后一滴心血。
起初,是胡金铨在拍完《龙门客栈》后的一次美国之旅,使他萌生了拍摄华人劳工的念头。1977年,他在洛杉矶被白人警察贴交通罚单的经历,更令他坚定了拍《华工血泪史》的想法。
胡金铨爱书,是电影圈里真正的文人导演
80年代初,胡金铨结识了好莱坞女制片人莎拉·皮尔斯伯里,莎拉答应做《华工血泪史》的制片,并邀请美国华裔剧作家黄哲伦(电影《蝴蝶君》原作者、美国戏剧托尼奖得主)担任编剧。
其后五、六年,胡金铨和黄哲伦都在剧本初稿的基础上,一直讨论故事细节。
胡金铨拍电影出了名的慢,《侠女》《忠烈图》等片都拍了三年,而《华工血泪史》仅仅剧本就耗时数年,足见它在胡金铨心中的地位。
但影片在资金筹措上始终不顺利。
胡金铨原计划在1990年开拍这部电影,成本预计750万美元。
在此之前,他联系过当时的文化部副部长英若诚(英达的父亲,曾参演《末代皇帝》)、《罗生门》的日本制片公司大映,以及部分香港制片人。
即便他以尊龙有意出演主角为筹资条件,这些努力最终也没有得到制片方的支持。
尊龙
进入90年代,已经陷入事业困境的胡金铨导演依旧坚持为《华工血泪史》筹资,并继续完善剧本。
直到1996年,资金终于有了眉目。
英国Goldcrest公司(奥斯卡最佳影片《甘地传》制作方)愿意投资一半,另一半则由成功打入好莱坞的吴宇森的公司负责,影片定于1997年开拍。
吴宇森当时在拍摄《变脸》
多年夙愿终于将落地,胡金铨自然十分兴奋。
开拍前一个月,患有心脏病的他特意奔赴台北做了心脏手术,结果手术过后的当天下午,他突然出现心律不齐症状,随后憾恨离世,终年66岁。
胡金铨在美国的墓地由吴宇森捐赠
据《大醉侠》主演郑佩佩回忆,胡导演其实本不必做那场手术,他完全是为了保证在拍摄《华工血泪史》时能拥有足够的体力,但谁知一去竟是永别。
可以说,胡金铨的晚年都是在为这部电影奔波,他的生活异常拮据,离世时银行账户余额只有一两千块钱。
胡金铨曾回北京老家探亲
1980至1990年代,正是华语电影在国际大放异彩的时候,张艺谋、李安、陈凯歌等新晋导演在威尼斯、柏林、戛纳频频拿奖。
然而,又有多少人知道,在这繁荣背后,还有一部前辈的心血之作在苦苦求成呢?
令人欣慰的是,2001年,身为胡金铨导演粉丝的吴宇森接过项目,宣布筹拍《华工血泪史》,但后来也再度因投资和剧本问题而搁浅。
2005年,福克斯公司买下《华工血泪史》版权,并打算以中美合拍形式推进影片制作,导演人选则由吴宇森换为印度导演谢卡尔·卡普尔(由其执导的《伊丽莎白》曾获1999年奥斯卡7项提名),影片预算追加至1.5亿美元。
影片主角Lum的演员人选,也由最初的尊龙,辗转于梁朝伟、刘德华、李连杰、姜文等人之间,最后兜兜转转回到周润发(周润发也是胡金铨最初选定的男主角)。
与周润发合作对手戏的,则可能是《辛德勒的名单》《飓风营救》主演连姆·尼森。到了2008年《赤壁》上映时,又有媒体向吴宇森询问关于《华工血泪史》的进度,当时他说仍在修改剧本中,周润发仍是主演。
但是,又过了这么多年,《华工血泪史》依旧是处在筹备阶段,自2010年后便基本没了消息。
总之,搁置26年的《华工血泪史》,其未来依旧不明朗。
视胡金铨为偶像和师傅的吴宇森,如今也年近八十,且近年来身体不太好,因此由他牵头的这部大制作估计一时半会很难提上日程。
吴宇森导演已6年未出新片
即便后来有人能够接下这个大项目(就如当年斯皮尔伯格完成库布里克遗作《人工智能》),它也不可能完全复现胡金铨导演的个人风格,但那段被隐藏的历史,希望有朝一日被人看见。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豆瓣及网络,若有侵权请主动联系我们。
上一篇:没了史泰龙,《奎迪3》依旧大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