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文化输出,《流浪地球2》导演一句话,撕掉了韩流的“假面”
文|令狐伯光
之前连续写了两篇关于韩国电影发展的问题,一个是电影韩国本身发展上面面临的困境。国内很多人会说人家韩国电影通过网上早走上世界啦。另一个就是韩国电影通过Netflix走上了国际了。
这对于韩国文化产业却产生虹吸效应,韩国创作者出走海外,为了迎合外国观众导致作品在在本土遇冷。剩下的创作者为了市场又迎合观众,于是裁缝和娱乐化内容,又搞得作品本土观众都不爱看了。
这些导致韩国资本不愿意投资,创作人才出走海外,本土作品的创意匮乏,创作疯狂裁缝和娱乐化,观众更加的不买账————这样就形成了恶性循环,韩流发展明显遇到了困境。
这一切的背后就是韩国约5200万人口,还算不错的经济,但文化市场规模早发展到巅峰。
好比韩国不是没有庞大的娱乐公司,相反偶像这块世界数一数二,但偶像娱乐在文化产业当中占比不高,像2022年韩国唱片出口额超2.3亿美元,加上什么演唱会,什么衍生,也不会高多少。
不管韩国娱乐行业多么发达,终究没有孕育出强大的流媒体平台。韩流是借着Netflix等美国流媒体,还有娱乐资本走向世界的,最后就又绕回到那个发展困境。
仅仅3年,“韩流”就撞了南墙?中国流媒体就是答案
2月22日,爱奇艺(下称桃)那边公布了去年第四季度的营收,结果就是净利润达到8.6亿元,同比扭亏。要知道,前几年这个平台每年宣传亏损多少亿,现在居然开始赚钱了(没有洗的意思,作的恶这里先不讲)。
去年四季度它有6部爆款剧《卿卿日常》《县委大院》《风吹半夏》《唐朝诡事录》《罚罪》《浮图缘》。这个长视频还是内容为王,有内容就有流量,然后就有钱赚,然后有后面的一切。
平台扭亏为盈的具体措施有三个,其一是裁员。其二是减少或者砍掉腰部项目,作品制作方和投资平台走分账模式,减少投资风险,其三是用最大的力量的做头部、做内容。
这三点对于国产剧的发展很重要,2023年目前优秀剧就有《平原上的摩西》《狂飙》《显微镜下的大明》等。国内流媒体平台里,有一个还没多少人注意到的微小差别:那就是桃在做内容上,相对更尊重合作的创作者以及观众(内容制作,而不是内容消费层面)。
企鹅走的走的是做游戏的路子,砸钱垄断大IP,然后靠流量来引流收视率。所以企鹅的剧大部分都是来自热门IP的改编,故事本身的流量够大,剧本身内容有好有坏,玩的就是只要我垄断了流量入口,哪怕喂shi你也得吃那套路。
大IP全在我手上,哪怕我拍的烂,原作粉也没的选择。
国产剧目前还是卖集数的贩卖模式,那边为了一部电视剧利益最大化。一些热门剧集注水严重,本来45分钟给你剪成30分钟,各种广告和注水。当然,桃做的恶都一样,有些甚至更严重,但在内容这块相对更尊重创作者。
2019年,在《隐秘的角落》采用美剧卡点,不管时长模式大获成功过后。今年又出了一部同样的剧《平原上的摩西》。这部剧共6集,每集1个多小时,它就是6个多小时的文艺片。
导演就是拍文艺片的,它时长没有被砍得七零八落,也没有为了商业妥协内容,平台没有对导演艺术追求有什么干预,它就这样放出来了。这种重原创,砍掉购买版权,大力投资头部内容真的开始上道了。
国内称王,海外与网飞一决高下?中国流媒体与“文化输出”
这些年中国经济不错,14亿人口的巨大市场,它们决定中国流行文化哪怕竞争大,但容量大,上限也高。像中国爱优腾芒4家长视频流媒体平台;还有五家一线电视台加央视总台,无数弱点的电视台。
所以,大家别看前几年各家平台叫苦一年亏损多少亿,大家千万别信这套,真不行了你给我倒闭啊。说到底,疯狂烧钱还不是为抢占市场,你看一阵闪转挪移后居然赚钱了。这种大市场才能让你充分的竞争、成长、调转方向后成功。
这个经济发展、人口数量和市场规模才是文化产业能否繁荣的根本。
上面为何说《平原上的摩西》,因为你能赚钱才能去追求艺术。我看到这部剧的时候是有些震惊的,别说腾优芒没这种剧了,我们市场有多少年没有这样一部节奏慢、有艺术追求,完全不管商业的文艺剧(国产电影生态不同,文艺片有海内外电影节)。
有庞大的本土市场支撑,文化产业才可能出海,现在网友口中的“文化输出”。国内“流媒体”平台2016年左右全是在国内绕钱抢版权,IP和大明星,在2019年才开始做帮海外版。
这里查到一个2021年泰国的数据,泰国只有7160万人口,这个数很亮眼了
而且这个数ju还是一年多以前的
我国其它流媒体平台在泰国的增长率也很喜人,另外其它东南亚国家越南不用多提、马来西亚、缅甸、老挝,柬埔寨,印尼等国家中剧也很火热。比如在印尼,企鹅的占比率也是令人意外的很争气。
网飞占比24%,企鹅占比22%,双方可以说打得难解难分了。
桃和鹅在东南亚市场已经开拓得相当成熟了,不管是app网站搭建还是内容多样性,现在桃鹅都在投资东南亚本土剧放自己平台播了,早就过了单纯输出中剧的阶段,可能有人没有懂这个意思?
中国的流媒体平台已经像Netflix投资韩剧放平台播一样,开始投资东南亚本土国家一些剧集定制播出,其中像《黑帮少爷爱上我》成绩不错。同时还翻拍中国IP,再到购买像《吹落的树叶》《漫步云端》等多部热门泰剧独播权。
有人问我们为何看不到?这就像桃投资的《逆局》等台剧一样,我们这边环境导致很多自己资本投资的作品,自己观众却看不到。
这些都是流媒体平台刚好是“疫情”三年完成的发展,现在随着放开还有中国经济发展的调整,回春。我预测国内流媒体对于文化内容的输出,再到投资海外的内容生产,应该都会加快而不是倒退。
韩流战胜华流,韩影吊打香港电影?但是,代价是什么
文化输出的内容我也写过很多遍,只要“文化输出就是对的”和“强行要求别人认同”,这都是把自己摆在一个低一级被人文化猎奇的位置,这个思维本身是有问题的,中国是有走出去的能力和底蕴也有让人慕名而来的傲气。
费劲心血去服务外国观众,难道比服务好本国观众更重要吗?
《流浪地球》导演郭帆就有非常清晰的认识,并且开创中国科幻,建立中国影视工业,全面建设中国流行文化产业链。所以,他们前所未有的成功。
香港电影的发达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上的,内地一发展,香港影视业落寞,开放自由市场竞争不是关键,本质是香港经济基础不行了。
文化产业发展一定和经济、国力、人口甚至和政治联合起来看的,你会发现国家强大了就有一切,本土市场越做越大,卷不动了就要去吃别人的市场,那时候自然就文化输出了。而不是在没有强大基础的情况下,自己一亩三分地都搞不好还去眼馋别人。
3年“疫情”发生了很多事,正好也是“韩流”在世界大放异彩的3年。国内网友讨论很多,文化输出传播开来并且形成一种集体共识。李子柒是文化输出,《原神》是文化输出,然后和“韩流”比华流就是答辩——
本人有段时间也是其中一份子,但正好做这行的,而且从来用发展眼光看问题。前两年就有审视流行文化发展和输出这回事,经历这三年文化产业的起起伏伏,今年《流浪地球2》和春节档的爆发,再到现在查数据发现“韩流”发展的困境。
我最终发现一个东亚,准确来说落后国家文化输出的一个巨大陷阱——文化迎合。
大家都是从港片时代走过来的,上世纪8090年代是香港电影巅峰时代,因为外部大事件导致文化市场遭遇沉重打击:后来成龙等人不是走出去,但外国观众只对你动作片,功夫片感兴趣,于是疯狂迎合。
内地市场好歹撑了香港喜剧片、古装片和警匪片等十多年。
结果,香港电影人没有借内地市场发展出成熟的文化产业,相反各种骚操作——这客观上是锁死港片多方位发展,当《战狼2》《流浪地球》后中国内地青年导演强势崛起,香港电影人一看:我丢!
于是又疯狂迎合内地观众只拍我们还买账的警匪大片,直到现在我们都不买账了。
2023年的韩国电影,韩流发展已经遇到当初港台流行文化相似的困境了。但因为经济,人口和市场规模,我预测会好一些,但是韧性有多久就要看了。
香港电影,韩流“文化输出”困境?我们早就该清醒了
说实在的,我觉得现如今还执着文化输出的人,确实更像是一种得不到外界认可的文化焦虑,追求认可无可厚非,但我希望这些人能认识到一点: 对于西方文明、好莱坞电影工业以及欧美普通观众,无论是当初的香港电影、2015年后的韩流。
甚至看似越来越坚挺的日本二次元,整个亚洲文化于他们而言不过是“文明的他者”,一个由他们主导的世界体系下一个彰显包容的装饰,这个装饰由谁来代替都无所谓。 与其追求成为别人的他者,倒不如让影视人踏踏实实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服务好本国观众先。
现在是继香港电影后又一个韩流快要倒在面前了,我们曾经陷入过迎合性输出的陷阱。
也就是第五代,第六代的电影。不过,我觉得这些作品艺术成就很高,属于特殊时代的特殊文艺表达,虽有所迎合但也是自己的文化艺术,一如崔健开启的中国摇滚一样,你就不能否认它特殊时代的特殊文化艺术,何况成就还高。
00年代那些带着浓厚东方主义色彩的“中国大片”,迄今为止海外市场仍然票房最高,但中国观众都看得出不是为国内观众而拍的,而是为“文化输出”拍的。但这一阶段,我仍然觉得有可取之处。
直到《金陵十三钗》《长城》等作品,这套逻辑达到了巅峰。
结果我们有强大的国力,庞大的人口和市场,最后现实是美国和西方都不要你的迎合,反而和你打贸易战。恰好此前一年的《战狼2》横空出世,此后一年《流浪地球》出现,中国新一代创作者早就不想迎合了。
说起来,教员带领新中国的成立把“独立自主”写入国家基因。结果经历后30年,我们就开始在走弯路,幸好这些年新一代青年重新走了回来。
最后,中国流行文化是有审核,还有很多的问题。
但是韩流,它也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