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蚁人3》《黑豹2》票房哑火 漫威“超级英雄”不灵了?
时隔三年半,漫威电影重返中国内地大银幕。可惜的是,两部重磅大片《黑豹2》《蚁人与黄蜂女:量子狂潮》(以下简称《蚁人3》)却接连遭遇票房失利。
2月7日上映的《黑豹2》国内首日票房约2000万元,上映12天票房才艰难破亿元,成为近10年来开画成绩最差的漫威电影。2月17日,漫威又一部新片《蚁人3》在中国内地与北美同步上映,首周末仅拿到1.32亿元票房,至发稿票房2.17亿元,远不如2015年《蚁人》的6.71亿元票房和2018年《蚁人2》的8.31亿元票房。口碑方面,《蚁人3》和《黑豹2》的豆瓣评分也只有6.1分和5.4分。
作为漫威宇宙第四阶段的收官之作和第五阶段的开启之作,《黑豹2》和《蚁人3》曾被寄予厚望,然而两部影片从票房到口碑全方位“翻车”,市场表现堪称惨淡。究其原因,业内人士分析,蚁人、黑豹这两个超级英雄IP在国内的号召力有限,影响了新作开画票房,但票房失利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影片质量下降。经过多年院线电影和各种渠道影视视频的培养,中国观众的电影审美水平已经大幅提升。如果不能带来令人耳目一新的故事、创造新的视觉奇观,漫威乃至整个好莱坞电影在国内市场的影响力会持续衰退。
创作瓶颈
“编剧是用ChatGPT写的剧本吧。”这条吐槽《蚁人3》的短评,在豆瓣上收获了2000多个点赞。
北美与内地同步上映的《蚁人3》称得上漫威回归内地市场的第一部作品。片中“蚁人”“黄蜂女”因意外和女儿凯茜一起误入量子领域,在那个充满危险的未知世界,他们遇到了漫威电影宇宙最强反派——征服者康,从而开启了漫威宇宙的第五阶段。
有网友评论,作为第五阶段最重要反派的康,在影片中被刻画得并不出彩。“影片前半程反复渲染他的强大,但后期却让他轻而易举地被主角击败。”此外,新出场的角色凯茜,也缺乏让观众记住的人物特点和高光情节。还有观众表示,“从整体效果来看,《蚁人3》的很多视觉造型似曾相识,量子领域里各色族群与生态奇观,像极了《星球大战》。”
更重要的是,被漫威赋予开启新阶段任务的《蚁人3》,把《蚁人》原有的特色也丢了。“《蚁人》在漫威宇宙的定位一直是饭后甜点式的迪士尼家庭电影,可这部硬是被安排成了承担布局第五阶段的硬菜,实在是和体量难以匹配,在老一代复仇者退役后总有种‘廖化充先锋’的感觉。”豆瓣网友“不留痕迹”如是评价。
更早上映的《黑豹2》,讲述“黑豹”特查拉国王不幸去世后,苏睿等人继续为保护瓦坎达而战的故事。该片已于去年11月在美国上映,随后上线流媒体,部分观众已经抢先观影。
更换主角也是许多观众未走进电影院的原因之一。前作中“黑豹”的扮演者查德维克·博斯曼,在2020年因癌症恶化去世,曾引发全球网友悼念。此次《黑豹2》,漫威影业对剧本进行了全面调整,新一代“黑豹”苏睿公主正式登场,故事聚焦女性角色。“女权+肤色”的搭配,让这部超级英雄电影被诟病“太政治正确”。片中,塔洛坎王国生活在海底,也被网友调侃成“低配版的《黑豹2:水之道》”。
还有不少网友吐槽影片的撕裂感。“明明设定是世界第一强国,数字科技与锻造工艺都拉满,但电影的高潮段落设置在一艘舰艇上,两方阵营拿着冷兵器厮杀,像过家家。”
《蚁人3》《黑豹2》在国内遇冷,凸显了近年来漫威电影普遍面临的创作瓶颈——新老英雄青黄不接、创作陷入套路化模板、观众对特效大片审美疲劳。对此,业内人士分析,超级英雄电影想要吸引更多观众,需要在制作方面有巨大飞越,突破观众的期待阈值。
流失的观众
漫威宇宙目前被分为6个阶段。
2008年《钢铁侠》在中国内地上映,拉开了漫威第一阶段的序幕,这一阶段至2012年上映的《复仇者联盟》结束,“初代六人组”钢铁侠、美国队长、雷神、黑寡妇、绿巨人和鹰眼在该片首次集结,一举引爆市场,收获5.66亿元票房。第二阶段是2013年上映的《钢铁侠3》到2015年的《蚁人》,银河护卫队、蚁人作为新角色加入战局。第三阶段是2016年上映的《美国队长3》到2019年的《蜘蛛侠:英雄远征》,奇异博士、黑豹、惊奇队长等新英雄亮相。这3个阶段被合称为“无限传奇”。这期间的漫威电影的票房几乎都是5亿元打底。甚至在2015年之后,其单片票房始终维持在7亿元左右。
漫威宇宙的巅峰时刻出现在2019年,当年上映的《复仇者联盟4:终局之战》(以下简称《复仇者联盟4》)在内地狂揽42.5亿元票房,至今仍占据着内地影史进口片票房冠军的位置,也是内地影史票房榜前10中唯一一部引进片。该片首映零点场的票房1.79亿元,观影人次304.4万,创下纪录。片尾钢铁侠告别时那句“爱你三千遍”,至今让漫威影迷意难平。
在规划里,第四阶段至第六阶段,漫威进入“多元宇宙传奇”。
但2021年第四阶段开启后,漫威就陷入了口碑争议。这一阶段共有《黑寡妇》《尚气与十环传奇》《永恒族》《蜘蛛侠:英雄无归》《奇异博士2》《雷神4》《黑豹2》7部作品。除了《黑豹2》,其他影片都缺席了中国市场。三年半的断档期,让内地观众不可避免地对漫威电影产生疏离感。同时,由于过度依赖视效和俗套的超级英雄故事模板,这一阶段的影片内容乏善可陈,豆瓣评分均在6分上下。
漫威背后的母公司迪士尼在押注Disney+后,对漫威内容的布局采取电影院和流媒体双线并行的策略。除了电影,迪士尼还推出了单人剧集《旺达幻视》《鹰眼》 《洛基》等。这些剧集影响了漫威宇宙故事线的发展。譬如剧集《旺达幻视》联动了电影《奇异博士2》,《蚁人3》里的反派康此前也曾出现在《洛基》中。而未曾看过剧集的国内观众会出现内容断点,以至于削弱观影乐趣。
除了认知度降低,中国观众对漫威电影的态度也在发生转变。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梁君健认为,漫威系列在中国电影市场的疲软之态,既与影片的创作问题息息相关,也体现出新一代年轻观众不断变化的消费需求和文化价值观念。他表示,《长津湖》《万里归途》等新主流电影、《我不是药神》《人生大事》等温暖现实主义电影、“白蛇传说”“封神榜”等IP动画电影,以及《流浪地球》系列所带火的中式科幻电影,都展现出越来越成熟的电影工业化水平,不仅成为中国电影市场的宠儿,也形成了深远的社会文化影响力,是探讨中国当代发展的热点话题。
“相比之下,进入到第三阶段和第四阶段的漫威电影,虽然延续了高概念水准,但与中国观众的主流文化需求渐行渐远。当下,中国观众更期待看到的不仅是大银幕上的娱乐产品,还应当是能够唤起普遍共情、表达社会心态的具有当代性的影视作品。换句话说,中国青年观众的观影目的不再仅仅是宣泄和消遣,还需要寻找共鸣、寻找自己与社会的连接,也寻找自己的身份认同。漫威电影乃至于传统好莱坞大片的风光不再,都和中国电影文化的上述变迁息息相关。”梁君健谈道。
成也“宇宙”,败也“宇宙”?
截至2022年年底,迪士尼和漫威影业打造的漫威电影宇宙已经产出30部电影,在全球豪取280亿美元票房,在中国内地收获204亿元票房,是全球最赚钱的系列电影。
但随着钢铁侠、美国队长等备受中国影迷喜爱的老一代超级英雄先后离去,“电影宇宙”这一超级集成化系列商业类型大片的弊端也日益显露。中国电影评论学会秘书长胡建礼认为,“电影宇宙是好莱坞商业大片高度工业化时代的产物,是精明的好莱坞电影巨头最大限度榨取电影IP价值、为打包销售同一主题下多个系列电影而构建的集群商业类型片概念。”典型代表是漫威电影宇宙和DC扩展宇宙,最成功的是前者。
“但随着漫威电影宇宙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编织的故事结构越来越庞大,人物关系越来越复杂,视觉特效越来越没有新意,不仅给很多观众造成了审美疲劳,而且不经意间沦为一种粉丝电影。尽管粉丝群非常大,但对于以前很少看漫威电影的观众来说,或多或少造成了一定的观影门槛。对于中国电影市场,漫威电影宇宙这种日益粉丝化导致的观影门槛,使得其越来越难以触达三四五线城市下沉市场的电影观众。”
在胡建礼看来,更致命的是,为最大限度地榨取电影IP价值,漫威电影宇宙在前三个阶段做到了用工业化手段成批量地复制卖座电影,但难以避免地会阻碍电影人的创新表达和个性化。长此以往,漫威电影将逐渐失去创新能力。第四阶段的影片之所以江河日下,或许这就是主要原因。用“成也电影宇宙,败也电影宇宙”来形容目前的漫威电影,或许不够准确,但至少给迪士尼和漫威影业敲响了警钟。
不过,漫威也在想办法自救。
迪士尼CEO鲍勃·艾格回归后,在今年2月初表示,要放缓旗下一些最为重磅的品牌系列内容产出速度。漫威负责人凯文·费奇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提到,今后漫威宇宙作品的数量会更少,间隔的时间会更长。
对于漫威电影未来的创作道路,曾操盘过多部好莱坞大片国内营销的影行天下CEO安玉刚分析,电影创作中的经验和套路不是万能的,创作一定要有与时俱进的意识:产品要不断更新,创作者要有新的价值观、世界观输出,始终追求进步。
在中国市场,好莱坞大片似乎已不再是票房保证。疫情三年来,进口片票房最高的是《阿凡达:水之道》(16.89亿元)。而国产片在这三年里诞生了《长津湖》《你好,李焕英》两部票房破50亿元的作品。今年春节档,本土电影《满江红》票房超越《复仇者联盟4》,位列中国电影票房总榜第7位。目前中国影史票房前10名中,仅《复仇者联盟4》一部外国电影。
好莱坞电影的号召力会否越来越弱?安玉刚认为,近几年,观众的确青睐国产片中情感浓烈的作品。但是,进口片的优势是视觉冲击力,这类作品依然有观众基础。“进口片和国产片,就好像中餐和西餐。人们长期吃中餐,偶尔也想去吃顿西餐。市场需要东西合璧,融合才是合理、健康的市场状态。”
2023年,漫威第五阶段的影片还有《银河护卫队3》和《惊奇队长2》,不出意外都将被引进国内。此外,年内还有多部好莱坞大片有望引进,包括《速度与激情10》《变形金刚6》《夺宝奇兵5》《碟中谍7》《奥本海默》《巨齿鲨2:深渊》《敢死队4》等,2023年堪称好莱坞大年。安玉刚分析,2019年中国内地总票房642亿元,进口片市场占比36%(2022年进口片占比为15%)。如果今年进口片能够逐渐恢复到疫情之前的市场占比,可视作引进片市场复苏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