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超俞白眉出品,必属烂片?这部历尽波折的电影,要打脸多少人
春节档结束了。
但对一部电影来说,2023的春节档还没开始就结束了。
直到现在,观众还在困惑中:
上了吗?
怎么没看到。
没上吗?
那为什么分都开了。
其实,它没有离开,它还在等待一场华丽反击:
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
坦率说Sir已经看了点映,简单评价:
邓超俞白眉组合生涯最佳。
等等。
这又怎么样,有的人对这对组合早已形成偏见——“内啥出品,必属烂片”。
这么说吧,目前《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以下简称《乒乓》)豆瓣7.0,同样是体育题材,获得了金鸡奖最佳影片的《夺冠》豆瓣为7.1。
当然究竟好不好看,还是等到正式上映时交给你来评判。
今天Sir更想讨论的是:
一部国产体育片。
一部展现国球顽强拼搏、积极向上的体育片。
为何会如此命途多舛?
01
一部电影,能有多少个版本预告?
《乒乓》告诉你,可以有三十个版本。
从去年九月杀青之后,《乒乓》一直在流浪,多次定档、撤档,回炉修改,再定档,再撤档。
原定去年国庆档上映,9月8日,《乒乓》首发预告,随后传播计划被连续搁置。
第一版海报,写的是2022敬请期待,但日期待定。
年底,电影改名为《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似乎剑指春节档。
1月9日,定档大年初一。
当其他春节档新片在加紧宣传攻势,《乒乓》却突然在1月16日改档大年初三,原因不明。
春节档电影竟然不是初一上?还是头一次见。
到了大年初三,由于前期飘忽不定的宣传,《中国乒乓》上座率堪忧,票房落于其他7部春节档之后。
继续上映下去,无疑只会继续沉底。
于是《乒乓》又紧急宣布撤档,等待在2月17日争取一次再度翻盘。
看到这,你可能已经被绕晕了。
不过与其说这是片方自发的骚操作,不如说,在中国拍一个真人体育电影,需要顾及的困难太多太杂。
比如去年国庆档等不到回音的,还真不止《乒乓》,今年春节档《深海》、最近定档五一《长空之王》,都属于这个行列。
《乒乓》原定的国庆档,正好赶上世乒赛,电影上映和舆论会不会给比赛带来影响?
或许是因为这个原因,《乒乓》被要求改了档期。
再后来呢?
对比能够发现,从定档大年初一,撤到大年初三,变化了的是人物原型问题。
过去《乒乓》所有宣传都强调:
“根据真实故事改编”。
还有一版预告,直接就叫“五虎特辑”。
熟悉国家队故事的影迷,已经给报了身证号。
但正式定档初三的预告,Sir发现人名全部被改,包括看电影时,有的台词和嘴形对不上。
尽管俞白眉在公开场合表示,所有原型人物都已经得到了授权。
但显然,临到上映,这还是成了一道坎。
所以,当其他春节档电影已经顺利定档、宣传、预售。
只有《乒乓》还在流浪。
大概因为筹备时间不足,让大年初三这个无奈的选项,成了唯一的选项。
这样的场景,其实并不陌生。
2017年陈可辛筹备《夺冠》,电影杀青快两年了才终于面世,在这段时间里,为了抚平各方争议、保证电影质量,同样经过无数次更名、修改、撤档。
《夺冠》编剧张冀说,“要拍中国女排,很多历史时期躲不开,很多东西又不敢触碰,也没法触碰。”
把中国女排换成任何一项“国民运动”,道理都是相通的。
在中国,做真实故事改编,不是一般的难。
加上体育这个限定条件,必然是难上加难。
02
很多人或许会说:
既然好不容易定了初三,最后为什么“跑路”?是不是怂了?
这就像百米赛跑。
当别人已经跑出去三十米再加入比赛,结果也不可逆转。
春节档的热度基本上都关于票房最高的《满江红》和《流浪地球2》,无人关心新入场的《乒乓》,在电影院也拿不下排片,只能陷于完全的被动。
Sir原本想过年跟爸妈一起看,却发现排片少得可怜,基本只有清晨和半夜两个选项。
前期宣传不足,让《乒乓》在今年春节档神仙打架的阵仗下,几乎处于“被消失”的状态。
为了弥补宣传的损失,片方只好一直保持着小范围点映,尽可能吸引球迷进场,能攒多少口碑算多少。
电影的一波三折,由于因素太复杂,片方也没法对外公布,“迷惑操作”和“难以言说”一结合,导致《乒乓》惹来更多莫须有的指责。
有人觉得《乒乓》屡次改档,是担心票房失利。
而在现在“对抗资本”的氛围下。
任何为电影争取理想档期的行为,都会被定义成“资本圈钱”,甚至是“消费运动员”。
Sir相信,被骂烂片,主创已经有抵抗力。
但对一个电影创作者而言。
最害怕的不是被骂,而是无人问津,连回声也没有。
对所有喜欢电影的观众,最害怕的也不是电影不够完美。
而是关于电影的讨论,开始与电影无关,被舆论和刻板印象绑架。
更何况。
电影的质量还算过关。
为了拍好《乒乓》,俞白眉和邓超付出了不少心血。
乒乓球作为国球,普及度极高,其中涉及的大量专业知识、比赛现场,一旦出现瑕疵,就再难让观众入戏。
于是,剧本打磨五年,翻来覆去修改。
但剧组相信,怕什么,磨什么,才是乒乓精神。
跟陈可辛的《夺冠》不一样,前者用运动员来当演员,俞白眉则用演员出演运动员。
为此,他专门请教了《摔跤吧!爸爸》里面饰演摔跤教练的阿米尔·汗,演员要怎么把运动题材演得像回事。
阿米尔·汗鼓励说,只要肯花时间去训练,演员在电影中的表现也能以假乱真。
俞白眉这才有了底,要求每个出演《乒乓》的演员,都要专门留出八个月的时间,像运动员一样进行刻苦训练。
就如片中台词:
别人练了一千次,你就练够一万次。
对此,演员没抱怨,只是勉励自己。
疼的时候要记住
别人是练了十几年的
作为看过电影的人,Sir可以负责任地说。
从演员的外形、技术到神情,电影还原度很高。
用心的程度,原型人物确实都在夸。
看过我很多比赛
他能找到我在场上的那种表情
这样一部得到原型认可,取材于真实,经历了这么多修改和波折的电影。
《乒乓》值得一次公正的评价。
03
在中国,体育电影的难点不是体育,而是“大”。
由于体育在我国是举国体制,牵涉的关系太大,太多,遭遇的险阻也就可能更大。
那为什么不把体育往小里拍?
但,小故事,小人物,没有大IP和全民情节的背书,宣传会变得格外吃力。
就像《深海》在春节档的票房滑铁卢。
电影当然存在不少瑕疵,但比起以往国产动画只靠燃和正能量出圈,反复套用中国传统神话,猴哥的猴毛都快要被薅光了。
这次《深海》选择了一个原创故事,而且以一个抑郁症小女孩为主角,在题材上的创新,本身就值得尊重。
当然,从票房结果来看也格外吃力不讨好。
同样,如果今天《乒乓》的故事原型,不是曾经在低谷翻身的男子乒乓球队,不是在讲一段家喻户晓的历史,又会有多少人愿意花钱走进影院?
今年春节档的回勇,让我们看到电影市场的复兴。
但更不可否认的是。
同样一部电影,在不同的档期上映,票房表现都会天翻地覆。
观众没有稳定消费电影的习惯,无法和电影达成足够强大的信赖。
就算有,也在过去三年被更多不可抗力因素打破。
这一点,不全是电影创作者能决定的。
这也是为什么,Sir今天依然愿意为《乒乓》吆喝一声。
看电影的时候,Sir一直在想,什么才是乒乓精神?
或许,它既关乎输赢,也无关输赢。
赢,是实力,是野心,是需要证明。
但同样,赢,需要天时地利的配合,不总是万物的标准。
而每一个为了“赢”而甘愿“输”的时刻,才是真正的强大和自信。
电影有一处闲笔。
邓超饰演的总教练戴敏佳,为了激励队员士气,在训练馆里“为国争光”对面那堵墙上,贴满了当年我们最大的对手——时年“大魔王”瑞典队的海报。
而最后一场比赛,也就是1995年的天津世乒赛翻身仗前,戴敏佳撤下了瑞典队的海报,把海报换成了中国队员自己的照片。
这一幕没台词,但格外动人。
或许,人最大的对手从来都是自己——是太怕输、太想赢、太在乎荣誉和结果,忘记了享受比赛的自己。
或许,戏里的这句台词,不仅适用于乒乓球队,更是《中国乒乓》从过审到面世,充满磨难的命运的注脚:
“如果赢总是那么容易,那么赢还有什么意义?”
哪怕是一直被认为“赢麻了”的中国乒乓,也会有一蹶不振的时候,何况是还处在萌芽阶段,需要鼓励,需要竞争,需要进步的体育电影、中国电影。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助理:奇爱博士多店老板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