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那些生猛明星,再也无法复制了
Sayings:
梁朝伟 61 岁了。
最近他拍了部出道 40 年的纪录片,仅仅三四天就有 200 多万人关注。
那些年看他电影的人又被“炸”了出来,就像当年 80、90 后为周杰伦打榜一样。
我们又掀起一波怀念 90 年代的热潮。
那会儿,刘德华、张学友、郭富城、黎明,是风靡亚洲的“四大天王”。
满大街都在放任贤齐的《心太软》:“你总是心太软,心太软……”
金庸的《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点燃了很多人“仗剑走天涯”的武侠梦。
在传统保守的年代,日历上还能挂着比基尼女孩的肖像。
我们听歌追星靠买一摞磁带,看港片就去疯狂租碟。
一切未被定义,一切没有标准,我们活得“生猛凌厉”。
那是 80、90 后躁动大胆的青春;现在 80 后人到中年,90 后陆续三四十岁了。
被生活碾压在地上的我们,还能怎么活?
重回 90 年代,回到你野蛮生长的青春期,很多问题都有了答案。
如果你重新点开 93 年 TVB 台庆,你会发现很多香港娱乐圈的“群斗场面”。
开场短短几秒,就看见林忆莲、叶倩文、吴君如、王菲、郑秀文。
弹幕说:“看着跟草台班子大合唱似的,结果全是巨星。”
那年台庆的主持人,是刘德华和梅艳芳。
刚走出来的梅艳芳穿着开衫内搭 bra,很久没见过这样大方的性感了。
那时张卫健还有头发,他跟李克勤、张智霖一起唱歌,唱一半直接在台上换女装。
林忆莲的丹凤眼也被大家接受,没人嘲笑让她去拉双眼皮。
那时香港娱乐圈的尺度很大。
巨星们大方性感、男星毫无顾忌地反串,刘德华钟爱超短裤,成龙热衷超低领。
你可以嘲笑那个年代的审美,但你必须承认它很勇敢。
1996 年,媒体曝光王菲放弃香港的明星生活,挤在北京的破院子里。
我脑子里挥之不去的一幕是:
她穿着短裤短袖,在雍和宫附近的四合院,捂着鼻子走向公厕。
在这之前,她唱的《容易受伤的女人》火得一塌糊涂,但她爱上了只有才华的窦唯。
曾有记者问她:“你期待什么样的爱情?”
她回答:“这很难说,关键要看感觉,没准在电梯里遇上水管工就爱上了。”
梁朝伟说她像个小孩,单纯直接,周杰伦形容“她不太说话啦”。
△来源:《小燕有约》
2002 年台湾握手会,记者问王菲有什么准备?
“我洗手了。”
“你觉得人生什么最精彩?”
“我的人生还没过完呢,等我临终前再告诉你吧。”
台北预言 01 演唱会,记者问“你会有什么造型?”
“肯定不穿旧的。”
周杰伦肯定没想到,他跟王菲最像的一点是“你当年也不太爱说话。”
那时候的偶像,不是工厂的流水线产品,没有统一标准的美颜。
个性可以野蛮生长,也足够真诚。
喜欢王菲的朋友@ li ,在 2017 年搬到北京,第一次去 livehouse 看摇滚现场。
看到一半和我说:“我终于知道,为什么当年王菲会爱上窦唯了。”
92 年一张《梦回唐朝》专辑震撼摇滚乐坛,中国摇滚迎来巅峰的 90 年代。
没人看了崔健、黑豹、唐朝、郑钧不迷糊,没人能反叛过这群人。
作为“摇滚第一人”的崔健,是这么对待自己音乐的:“文艺丧失了批判的功能,你就是搞娱乐的,你跟小姐没什么区别,给人乐一下,人家给你付钱而已。”
他第一次上台演出《一无所有》时,身披开襟大褂,裤脚一高一低,留下整个世纪的嘶吼——
“我曾经问个不休,你何时跟我走,可你却总是笑我,一无所有!”
举办方的代表斥责演唱会负责人:“你看看像什么样子,怎么连这些牛鬼蛇神也上台了?”
但就是这些“牛鬼蛇神”,从 80 年代一直火到 90 年代,影响了几代人的青春。
看完崔健西安演唱会,女大学生@ 闫凯艳 放弃会计专业,熬夜备考,考上艺术学院。
出道之后,她改名闫妮,演了《武林外传》。
1992 年,韩国电视台采访《东邪西毒》剧组。
王祖贤说,“我不是接很多这种群戏的,我是完全信任导演,所以我才会接。”
结果拍了 2 个月,戏份被剪得只剩 15 秒。
同组的梁家辉被逼疯了,除了知道自己的名字是黄药师,其他啥也不知道,还拍了 3 年。
导演王家卫凭一人之力,让所有演员闻风丧胆,组织“王家卫受害者联盟”。
跟他合作过的张国荣,曾在他的电影 NG 了 47 次,直言跟王家卫八字不合。
对他不离不弃的梁朝伟,也 NG 了 27 次。
“我第一次被他打击到回家哭,哭了很多天,觉得自己真演得那么差吗?一句对白都要演 27 遍。”
30 年后,场景再次重演。
2020 年,王家卫的剧《繁花》开拍,胡歌还是个黄金单身汉。
今年他宣布当爸,戏还没杀青,也没人知道什么时候能杀青。
但很少会有演员拒绝他的电影,因为江湖传说:拍王家卫的戏会拿奖。
5 届金像奖影帝梁朝伟,有 4 部电影是王家卫的;2 届金像奖影后章子怡,都是王家卫的电影。
那时候我们看的,都是豆瓣八九分的高分电影。
有人说失恋要看他的《重庆森林》,孤独时更深刻,因为“世界上没有什么是不过期的。”
他也谈过自己不是刻意要拍文艺片的——
“我没有想过是否要拍一部art film。只因为小时候看到一部好片会十分开心,这些快乐完全是别人给予的,到我做导演,我亦希望俾(给)到观众这种感觉。”
一切折腾的根源,突然有了答案。
那个年代,对我们的生活也很特殊。
@ 普多 小时候很羡慕在快餐店里过生日的小朋友。
“在麦当劳过 12 岁生日,请同学吃汉堡是我们班的惯例,我 12 岁吃了人生中最多的汉堡包。”
1992 年的北京,有了第一家麦当劳。
店内 700 个座位,29 个收银台,是当时世界最大的麦当劳餐厅。
开张第一天,就有 4 万多人涌进来。
那时候,吃麦当劳是和拥有 BB 机、VCD、饮水机、大哥大一样奢侈的事。
那时候,公务员也没有现在吃香,辞掉铁饭碗“下海”,去深圳“打工”变成一种潮流。
我叔@ 曹 就辞职“下海”了,用借来的、凑来的全部家当 3000 元,白手起家。
“一把椅子,一个办公桌,一个电话就开了现在这个公司。”
同事@ CC 说,姐姐从深圳回来,是她们小城第一个穿牛仔裤、染黄头发的女孩,还带着她一起听摇滚,老酷了。
为什么说 90 年代对我们如此重要?我想起《新周刊》写过的一段话:
这是一个真正开启了日常生活的感觉的新时代。
那些宏大的叙事远了,新的生活的欲望和情绪开始出现。
90 年代就像我们经历过的青春,躁动、阵痛、不成熟,但它充满朝气的诗意。
你可以像王菲一样前卫,可以像崔健一样摇滚,可以像张国荣一样自我。
一切尚未定义,你可以是任何人,也可以只是成为你自己。
所有生猛凌厉的时代气质,足以铸造一个生猛、完整、独立的个体。
路遥《平凡的世界》在 1991 年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
这本书足以成为整个 90 年代的序章,里面有句话——
“其实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是一个世界,即使最平凡的人也要为他生活的那个世界而奋斗。”
不论你身处在某个时代或某段岁月里,请去生猛地过活。
如金子般璀璨的时代从未曾辜负过你。
它始终存在过,也一直存在着。
撰稿:水冰月
责编: 袁三点
部分素材来源:TVB1993台庆、《华商晨报》:《华语天后王菲的超个性答记者问汇总》、《新周刊》:《我和我的九十年代》、《鲁豫有约:解谜梁朝伟》、《星空下的倾情》、《王家卫访谈录》、《人间电影大炮》、《读者》。
我觉得自己会永远生猛下去,
什么也锤不了我。
——王小波《黄金时代》
上一篇:“姐圈顶流”刘敏涛新剧又翻车,怎么还是眯眼歪头老一套?
下一篇:直播聊天,能“洗白”张大大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