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地吧》:一群糊豆来种地,居然还挺好看?
起初,听说“一群糊豆去种地”的策划时,我以为这不过是走投无路的选秀变形,“为新而新”。
听起来很新,但要么落入虚假作秀的刻意,要么陷入枯燥无趣的寡淡。
种地确实很有价值很了不起,但是,割稻子怎么能撑完漫长的节目进度条呢?
点开一看,呀,还挺好看!
下饭,好笑,还有“浪费粮食是很大的罪名”。
十个人如何种田,很有操作空间很有可能性。
来,我们聊聊《种地吧》。
一,以崭新外衣驱动常见模式
1. 恒定模式和新打法
熟悉的综艺看点生发类型,新鲜的内容投射载体。
各路真人秀中至关重要的看点来源,一是嘉宾表现,二是争议。
《种地吧》自然也如出一辙,只是更换了画布。
同样是“意见相左、观点不同”,不再是“有人要卷而有人要躺平”的练习室模块,而变成了疏通水渠、“收割机不幸陷在田里”等内容。
内容一换、新鲜感扑面而来。
比如第一集赵小童的表现,是典型的争议型人物模块。
这如果是在唱跳舞台准备环节,或者其他常规类型真人秀中,他的争议表现如何奇葩、恐怕都很难撬动新鲜感。
但《种地吧》里面,赵小童开收割机不得其法甚至撞坏路牙,他的师父略有点刀子嘴,二人一场干活不力师徒不快,整段内容因为是全新语境、更有新鲜效果。
再比如第三集末尾的预告中,李耕耘和赵一博关于如何排水看法有分歧。
这不又是常见争议看点吗?
但他们导致看法不同的落点是“泥巴田地排水问题”,这在内娱节目中并不常见,效果有点“新”。
2. 关卡驱动点:天时
《种地吧》第一个任务是收割。
和以往人为限定时间不同,下地种田,要看天时。
要赶在适当的时间节点,收割完水稻、排完水田里的水、播种小麦。
几时下雪、几时天晴、最晚哪天就一定要播种,这些都不以节目组的小小人力意志为转移。
于是,这便也削减了几分“人工塑料”感。
矛盾和困难来得越自然,也就越容易出效果。
第三集里种地团疏通水渠,至晚活依旧没干完,一群人在雪中夜色里忙忙碌碌反反复复。
捆绑杆子、丈量距离、测试拉拽,终于成功疏通一条水渠。
明明看来依旧只是一件小事、在整个种地进度条中微乎其微;但从细处看从过程看,俨然是齐心协力破除万难完成天大工程,兴奋溢于言表。
从这个角度来说,节目委实回归了开篇宣传话术里所说的“初心”。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回到最直接最具体最接地气的劳动本身。
二,“糊”是加分项?
一群“糊”豆来种地,四个音乐人六位演员。
男团成员或参加过选秀没火的叫“糊”豆,余下表演院校或戏曲院校毕业但作品还没播过的,四舍五入就是素人?
让人想不到的是,“糊”反而是加分项。
倒不是说越糊就越优秀,而是他们的真人秀环节“一眼假”的包装感更少。
1. 去除“虚妄光环”的落地效果
和理想田园美好生活模式不一样,《种地吧》的打开方式是“苦干活”。
这群孩子的宿舍,长这样。
吃饭的矮桌子,是向送饭大哥借的。
吃火锅时的高桌子,是他们自己做的一张乒乓球台。
坐着的一张小马扎,也是手工现修的。
自己手洗洗不干净就晾出去的衣服长这样。
他们大概在尝试一种很新的洗法。
好不容易学会了驾驶收割机、拖拉机,下地又容易陷在泥巴里。
好不容易开心打个雪仗,还把玻璃给砸破了,本就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啊。
活难干,事难成。
张绍刚和麦家老师来的那一期,安排给他们买了空调和洗衣机。
虽说“种地团薅嘉宾”一看就是节目安排,但至少从时间流程上看,空调和洗衣机确实是他们入驻之后一段时间才有。
各路需要通过困难进度条来营造看点的综艺,都热衷于“剥除艺人优渥物质条件,将他们扔进困境中”。
这类操作太多太频繁,观感也就越来越容易虚假。
纵使真“条件恶劣”,也容易有刻意之嫌。
这群年轻人原本的生活倒也不至于如此青黄不接,但因为他们不够红、本就没有所谓明星光环,所以在这点上反而天然更适合。
你看,红有红的王道,糊有糊的打法。
优势与否都很相对,某些情况下“尚未大红大紫”反而更有发力空间。
2. 更接近原生态的可能
这群小朋友们,在村子里原本大概没人认识。
想凭名气刷脸完成任务,几乎没可能。
大离谱事件,比如他们租机器。
对方报价一个人工(意思是一个人工一天的费用,两百元),蒋敦豪还价、砍到一百五一天。
对方又说“我完全不认识你们任何人”,要收两千押金。
一通折腾,他们连押金都是借的。
机器还是“古董类型”,坏的不能用。
遇上如此离奇操作,自然是对方性格使然,但也确实印证了他们丝毫没有明星效应。
于是,这也就避免了节目录制现场人山人海的围观景象,更能回到干活种地本身。
李昊迅速混成“化缘天才”,获得村里阿姨们的一致喜爱。
有“大家原本都不认识他”的前提,才有趣才好笑。
3. 隐形的设计感
《种地吧》作为综艺,自然要努力生发看点。
对如今观众而言,看点是否是演的、提前安排的,是否刻意是否重复,很大程度上影响观感。
举个例子,众人收养村中流浪狗,常规操作。
后续小狗和“镜子里的小狗”打架、撞翻镜子,一路汪汪汪逃跑。
过分可爱!
你说这叫“设计”吗?
直观来看,肯定不叫。
狗子那么小,看不懂“去撞翻镜子”的剧本。
但是,并置散装镜子和小狗,那十有八九会出现“狗狗打碎镜子”的情况吧。
再退一步说,如此简单朴素的艰苦环境,一开始势必会发生东西乱七八糟放的局面。
聪明的做法,是跳过具体的细节安排,设定好大框架、在框架之内等着看点发生。
越没有痕迹越“不事雕琢”,才越可能有效果。
三,种地团
三集看下来,这届“种地团”相当宝藏呀。
舞担、vocal等职能,更换为“会种地的”“会维修的”“会搞商务的”“会化缘的”等不同类型,但本质看点依旧是性格和表现。
蒋敦豪让人有印象,一次是和收割机师父道歉、一次是租赁打谷机和当地某户沟通。
前一次在赵小童不成熟的表现对比下,他显得沉稳懂事又靠谱;
后一次在对方“狮子大开口”等过于昂贵、不合理的要价条件下,他也很克制、好脾气。
表现温和敦厚,挺讨喜的。
赵小童似乎在第一集拿了“祭天剧本”。
节目里剪辑呈现出的部分,优点是爱干活、能吃苦、有责任心,争议是团队意识薄弱、固执。
第一集赵小童和师父无效沟通时,一直在一旁苦口婆心的赵一博后续表现挺圈粉。
夜晚开收割机,不慎卷了电线。
下车后他四处观察,迅速发现问题:光线不足周围还有电线,很是懊悔“我不应该(在这个条件下)收这块小田,应该收大田”。
观察能力、反思能力,沟通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在线。
还是理工科背景、能动手电焊。
虽说手艺生疏、临时找视频在线现学,但一通操作很有存在感。
还分门别类整理好工具,强迫症观众表示这一点太加分了。
(另外,本强迫症想说,左边第二排第四个黄色起子,是不是和应该和上面橙色的那个对调一下位置?)
隔壁李昊,俨然是团队里的“化缘大师”。
在小卖部买袖套,三块钱一件。
他积极还价:(买多个)能打折吗?
被小卖部大姐嫌弃:三块你也还价啊?
李昊丝毫不为所动,后续其他场合继续“谈大生意”。
我们在这里种地以后要买好多东西的,我们在找有缘分的供应商。
见人动辄“来我们先加个微信”,画风很热络。
迅速成为村里阿姨们姐姐们最喜欢的崽。
去租赁机器时被问“你不是最有人缘了吗”,他回答“这是叔(所以我没用),要是姨(我就Okay)”,就很好笑。
至于李耕耘,目前是“这个家没有李耕耘可咋办”的存在。
目前似乎是团队里唯一有真实种地经验的人。
对排水能说出画十字法、井字法、丰字法等不同经验。
统筹安排疏通水渠、教小伙伴使用镰刀,是真“耕耘”。
人均有特点有看点,让人很期待后续。
结语
《种地吧》以障碍难关模式启动新赛道,一方面撬动陌生化的新鲜感,另一方面又充分发掘争议看点、人物性格看点、团队合作热血,完成内容构建填充。
打法新奇、落点朴素,“糊”豆团颇为宝藏。
期待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