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首例!上海青浦探索“碳汇认购” 推动建立长三角联合生态修复基地
东方网记者王泳婷3月15日报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沪苏浙交界处的元荡,宛如一块翡翠,镶嵌在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的核心。
为助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固碳效果,上海市青浦区人民检察院在办案中大胆实践,创新引入碳汇替代修复理念,在元荡生态岸线推动建立长三角联合生态修复基地暨“最江南”公益诉讼实践创新基地,有效追究违法者的生态损害责任。
“这几片生长在青绿岛、益心岛上的公益诉讼生态林,是去年由青浦区一家企业种下的。”青浦人民检察院公益检察室主任余莉说,起因是该企业为扩建厂区,擅自砍伐了租赁厂区内的201棵树木,造成3000余平方米的绿化面积被破坏。事后,该公司试图通过在原处补种的方式来弥补过错。
然而,新种的树木要数十年后才能恢复此前生态功能,专业机构评估后认为,该区域生态环境服务功能受到了一定损失。如何弥补?再补种,原址已无空间;支付赔偿款,难以达到生态修复的根本目的。有没有更好的补救方式?
青浦人民检察院公益检察室副主任蒋云飞告诉记者,一则司法解释让案情有了转机:“当时,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森林资源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正式实施,肯定了当事人可以通过认购林业碳汇的方式来替代履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责任。”
据了解,青浦检察院探索将碳汇计量引入生态服务功能损失评估,委托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评估该案的生态功能损害。余莉说,“评估下来整体生态功能损失是20余万元,其中我们将固碳的功能损失作为碳汇认购基准,本案固碳功能损失价值是在1.12万元,认购1.12万元187吨核证林业碳汇。通过碳汇认购的方式,能够避免生态损害赔偿金的一个'沉睡'和生态功能损失的欠账。”
简单来说,碳汇指的是植被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认购碳汇是指自愿购买一定量的碳汇对生态进行修复,是一种碳汇交易过程。
该案例不仅成为上海首次探索碳汇认购生态补偿的公益诉讼案例,更是承载全国统一碳排放交易的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在全国范围内确认的首例碳汇认购司法实践案例。
然而,个案办理结束了,碳汇司法实践才刚刚开始。为了进一步深化跨域低碳协作,青吴嘉三地检察机关及生态部门共建起长三角首个联合生态修复基地暨公益诉讼实践创新基地。
据介绍,该基地长3.1公里,面积约720亩,衔接河、荡、林、田、草等水绿空间,包含“一室、一站、五片”功能区划,系上海首个公益诉讼实践创新基地,设碳汇造林、绿化养护、水下森林共五个功能片区和听证磋商、普法宣传两个办案中心。上述涉案公司根据修复方案,在碳汇林区植树造林。
基地设立后,效果立竿见影。去年11月,针对某公司排放超标废水污染环境一案,青浦区相关部门督促引导涉案公司在基地碳汇林片区按照专业修复方案种植水杉等树木,经评估验收,存活率达100%。针对禁渔期非法捕捞破坏渔业资源等违法行为,相关部门引导违法行为人在基地增殖放流区投放生态环保鱼苗208万尾,以更加灵活的方式修复渔业生态资源。
青浦区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将以联合生态修复基地为平台,与吴江、嘉善一起打好保护示范区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的组合拳,三地协作共建、实现异地生态修复,合力织牢生态守护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