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为什么总是膝盖疼,应该怎么办?
“岁数大了,不中用了,走两步就疼,买个菜都难。”
“这腿一天不如一天了,年轻时候还挺直的,现在罗圈的厉害了,而且还伸不直,真难受啊。”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进展,越来越多的中老年人因为腿脚疼痛、行动不便而苦恼不已,到医院一检查,听到医生的诊断:“膝骨关节炎”,不少人的第一反应就是“是不是得做手术?”“需要把关节都换掉吗?”
目前不少市民具备一定膝骨关节炎的知识储备,但仍缺乏对膝骨关节炎足够的认识。
膝关节炎是个十分常见的病,尤其女性更为多见。据报道,50岁以上存在症状的膝关节骨关节病男性发病率35%,女性高达74%。
什么膝骨性关节炎?
膝骨性关节炎是指由于膝关节软骨变性、骨质增生而引起的一种慢性骨关节疾患,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膝关节疼痛和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部分有关节肿胀、积液,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X线表现关节间隙变窄,关节边缘骨赘形成,软骨下骨硬化和囊性变。疼痛、肿胀、僵硬、畸形和功能丧失是膝关节骨关节炎最显著的临床表现。疼痛与活动有关,逐渐加重,后期出现关节畸形、功能受限,静息痛见于严重的骨关节炎患者。晨僵现象很常见,时间较短,凭此点与类风湿关节炎等鉴别。关节周围滑囊炎和肌腱炎等常见,并可有肌肉萎缩无力。
什么是医用几丁糖?
大多数因膝关节问题就诊的病人都听过往关节里注射医用几丁糖,注射后很多人对这个药物不是很了解,而且用后的效果也不一样。这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药?究竟对膝骨性关节炎的治疗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呢?
医用几丁糖是一种虾壳提取物,后期可以通过化学反应改变其特定的基团而改变其物理和生化性质,是一种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生物可降解性及生物学活性的医用高分子多糖类物质,可以广谱抑菌、促进红细胞凝集,可以促进软骨细胞外基质的合成,降低炎症反应,调节软骨细胞代谢;具有黏弹性,缓吸收性,可作为关节液的补充成分,减缓关节炎进展,减轻关节疼痛,改善关节功能。
它如何治疗膝骨性关节炎
膝关节疼痛的原因有很多,其中重要环节是关节内滑液减少,进而加剧关节面的摩擦。关节疼痛时,将医用几丁糖注射到关节中,可以使病理状况下的滑液恢复至正常状态,进而继续充当关节的屏障和保护功能,重新达到润滑关节的目的。膝关节腔内注入医用几丁糖,改善粘液的润滑功能,为膝关节创造一个自然修复的时间窗口,使受伤的软骨得以自然修复和愈合。
医用几丁糖的主要作用机理:
1、关节腔内注射医用几丁糖能够形成一个良好的生理环境,帮助患者自身分泌玻璃酸,提高关节腔内玻璃酸的含量,实现改善患者局部微循环的目的,加快机体恢复速度,修复已破坏的关节表面屏障,阻断关节软骨基质丢失,保护关节软骨,促进关节软骨的愈合与再生,有效缓解患者疼痛、肿胀,增加关节活动度,以免关节痉挛变形;
2、改善关节活动度。医用几丁糖能够明显抑制软组织粘连,改善膝关节活动功能。
医用几丁糖的主要作用:
1、润滑关节;
2、保护关节软骨;
3、抑制滑膜增生;
4、具有广谱抑菌作用。
医用几丁糖关节腔内注射,至今全球已经被广泛应用。除了效果好外,无明显的副作用也是它的最大优点之一。注射时配合局麻药,2周1次,每次1支,需连续注射3-5次,可按症状轻重适当增减注射次数。注射后少量患者会出现局部肿胀、疼痛的不适感,但这些症状一般会在注射后的2~3内天消失。
关节腔注射医用几丁糖适用的人群主要是哪些人群?
一般情况下,采用膝关节腔内注射医用几丁糖适用于早中期患者,对关节间隙明显狭窄或不对称、软骨破坏严重、关节内外翻畸形、骨赘等患者不适用。
关节腔注射医用几丁糖就是打封闭吗?
封闭是将一定浓度和数量的激素注射液和局麻药物混合注射到病变区域。而打医用几丁糖不是激素,和打封闭完全是两回事。
关节腔注射注意事项
局部皮肤感染或者关节活动性感染都不能做关节注射,这是绝对的禁忌症。
注射几丁糖的副作用通常不严重,如注射点疼痛、关节僵硬、短时间内肿胀等,一般冷敷、休息或者吃点非甾体抗炎药就可以缓解。
注射完成之后要进行适当的膝关节屈伸活动,能够有助于药物均匀的分布在关节腔内,起到明显的润滑效果。
注射之后一定要注意保暖,不能够受凉,因为受凉之后会导致血液循环减慢,炎性代谢产物出现堆积,炎性渗出物增多之后,可能会导致关节腔内积液逐渐的增加,再加上玻璃酸钠溶液容易导致关节囊压力增大,疼痛感增强。
注射部位一定要注意不能沾水,因为沾水之后有可能会对针眼产生感染刺激,导致整个关节腔出现感染的情况,一般在注射之后两天以后进行沾水。
注射后几天内避免注射的膝关节过多的负重、避免跑步或者长时间的站立,频繁的屈伸动作往往会导致关节软骨退变加重,导致病情逐渐的加重。
此方法只对于轻度和中度的骨关节炎有良好的效果,而对于重度、晚期患者疗效甚微。对于该病治疗要谨记早发现、早治疗的原则。
五里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
门诊时间:周二、周三上午
诊疗医师:陈峰副主任医师
地点:五里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楼中医科
上一篇:小心食品标签里的那些“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