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勒体育专项化课程“数字画像”,这所中学探索“数字智慧”下的因材施教
东方网记者傅文婧、通讯员张灵犀3月15日报道: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为学生的学习数据采集、汇总和分析提供了更多可能性。然而,数据如何更精准地服务于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如何调动?体育专项化课程如何更有效地促进学生身体素质全面提升?对此,上海市吴淞中学依托“数字画像”系统建构了体育专项化课程体系。
致力于推动学生全面而个性的发展,是吴淞中学百年未变的教育思想。学校积极借助“数字画像”系统推进体育专项化课程的发展,对“选课场景”“教学场景”以及“课程场景”三个阶段进行了全面覆盖,进一步优化课程建设,提升课程的科学性、合理性和适切性。
首先,在选课场景上,学校对校本特色课程进行个性化匹配和推荐,形成“学生遵循兴趣选择、学校遵循画像推荐”的“双向选课模式”。通过数据收集和维度标签的建立,教师、学生、家长可以清晰而准确地看到学生在体育上的能力点、潜力点和不足点,并直观了解学生个人的发展轨迹与优势劣势。在此基础上进行的选课,不再是“盲选”,而是基于现有能力、满足发展需求、结合自身兴趣,更有效的专项化课程选择。
其次,在教学场景上,学校根据学生群体和个体画像重构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指导。群体数据的汇集分析和可视化呈现,便于教师整体教学目标的调整、教学内容的更新与教学流程的改进;个体数据的推送,便于教师更为客观和直观地了解学生的个体特点,一方面使得课中的个性化学习任务和个别化指导得以实现,一方面也使得课后学生自主规划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路径,自主获取相应的学习资源、学习指导成为可能,从而实现养成运动习惯、掌握运动方法,提升运动素养的育人目标。
最后,在课程场景上,学校结合画像形成的群体特征和个性需求,重构并优化学校课程体系。当学生群体画像汇总到学校,一方面可以提升相关课程和教师评价的客观性,便于学校对教学流程的监督与管理;另一方面,阶段性调整课程设置不再是盲目拓展,而是遵循学生发展需求的一种有序更迭与螺旋上升。在疫情等特殊情况下,基于数据积累与分析,学校可以迅速构建适合于在线和居家条件下的体育专项化课程体系,确保线上线下教学实现顺利衔接。
值得一提的是,学生在校三年的“数字画像”并非一成不变。据学校体育专项化课程相关教师介绍,学生在完成每一学年的课程后“画像”会被“重绘”,并与前期画像进行对比。教师通过观察差异,可以发现学生的变化与成长,并适时改变教育教学策略,从而实现“学生变化,教育变化”的动态教育机制。
“体育数字画像”不仅仅作用于课程。在课堂之外,它激发了学生对于体育运动的兴趣,提升了学生的体育技能,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在校园内逐步形成了“处处见文化、个个有特长、人人受鼓舞、天天勤运动”的运动风尚。
据悉,学校目前已经完成三个年级1000余名学生的体育数据采集,并在每个学期进行过程性跟踪记录。“体育数字画像”的过程性评价,让学生可以更加清晰了解自己的能力、爱好、特长和不足,知道自己的优势所在,并据此对自己的学习以及生涯规划做出调整。近年来,学生体质测评逐年上升,在桥牌、航模、啦啦操、跆拳道、广播操等各类体育竞赛中屡获佳绩。
同时,以数字化意识与能力提升为抓手,也进一步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据悉,学校构建了“以校为本、基于课堂、应用驱动、注重创新、精准测评”的教师信息素养发展新机制,通过基于“数字画像”的体育专项化建设等试点项目带动促进数字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发展,以“实践中的数字技术应用能力提升”为抓手,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在此基础上,学校涌现出一批杰出教师,其中徐敏老师获得“一师一优课 一课一名师”高中体育与健身部级优课;张志伟老师执裁第十四届全国运动会;钱荣老师光荣援疆并于20年、21年两次获得援先进教师称号等。
学校“体育数字画像”建设的相关成果,正在走出校园,逐步向社会拓展辐射,发挥出更大的育人价值。“数字画像”项目作为全国课题子课题进行汇报展示;学校开展主题为《“五育”并举,技术赋能》的市级展示活动;案例《挖掘“副课”的育人价值》《为每位学生“按需定制”课程》等被中国教育报等主流媒体报道,示范辐射效果良好。
“伴随着‘十四五’教育改革的开局,我们将进一步落实新课标‘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继续深化体育专项化系列课程数字化,让综合素质评价落地,落实促进全面且个性发展的理念,科学凸显育人价值。”吴淞中学校长施忠明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