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问路在何方 第八届中国艺术金融年会在敦煌举办
3月25日,第八届中国艺术金融年会在丝路明珠敦煌举办。本届年会由李可染画院、西安美术学院、山东工商学院、全联民间文物艺术品商会、法国艺术文化管理学院、敦煌市人民政府、中粮长城酒业有限公司联合主办,与会专家学者以及相关行业代表,围绕“艺术金融创新与传统文化资源活化”的主题,共话新时代新格局下艺术金融的现状、问题、挑战、机遇,以及相关产业的变革趋势与促进发展的具体路径。
回应时代需求,把握战略机遇
在年会开幕式上,敦煌市人民政府副市长白甲龙致欢迎词。他表示,中国艺术金融年会是国内艺术金融界的盛会,目前已举办七届,为国内艺术金融理论研究、探索实践做出了积极贡献,在文化金融界收获了良好口碑。本届年会主题牢牢把握当前艺术金融发展脉搏,必将对艺术金融行业繁荣发展和敦煌文化传承与创新起到积极推动作用。当前,我国正在扎实推进文化强国建设,艺术金融领域的创新发展对国民经济的支撑和带动作用将达到新高度,我们将抢抓这一重大历史机遇,探索艺术金融融合发展新路径,以艺术形式讲好敦煌故事,用艺术语言传播敦煌文化。
李可染画院院长、中国美协河山画会会长李庚在开幕式致辞中说,李可染先生一直重视并积极实践推广中国文化精神及优秀传统,提出了著名的“东方既白”论断。敦煌是中国文化的一张名片,也是世界文化遗产,是中国优秀文化的明珠,如何弘扬与传播敦煌文化为代表的传统文化是一个重要的时代课题。利用先进经济手段与方法活化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极具战略意义的探索,更是中国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以及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路径。
保利文化集团纪委书记、监事会主席李文亮在开幕式致辞中说,在实现传统文化创新发展进程中,金融既是坚强后盾又是有力催化剂。从早期的艺术赞助、到质押典当、再到当今的平台经济,艺术市场的财富效应对资本始终具有强大吸引力。在当代中国,如何推动艺术市场与金融深度融合,推动建设中国特色的艺术金融体系,促进机制优化和协同创新,加强国际艺术金融合作等重大课题,亟待各位专家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提出高水平解决方案。
中国东方演艺集团副总经理、董事张蕾在致辞中说,随着文创产业进入新常态,大数据、云服务、人工智能对新业态起到了重要助推作用,艺术市场规模不断拓展,市场结构不断完善,市场形态不断丰富。艺术金融作为艺术品市场及艺术产业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一种新的经济业态。对于艺术金融创新问题的探讨,一个重要着眼点便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化利用,也就是传统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问题。为优秀艺术作品注入附加价值,增强作品的资源属性,不仅是艺术品增值的基础,更是艺术金融创新发展的前提。
山东工商学院副校长刘冰在开幕式致辞中说,艺术品市场及其产业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部分,已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广泛关注。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财富急剧增加,文化产业不断发展,人们对于文化艺术的需求逐渐浓厚,艺术经济、艺术金融、艺术财富等一系列问题引起了全社会普遍关注。与此同时,艺术品市场也日益成为居民资产配置和财富传承的重要渠道。“财富与美,缺一不可”,完善支持艺术发展的金融、投资、价格政策和标准体系,探索数字艺术金融的风控机制,推动艺术文化事业的稳定快速发展,也成为业界和学界的重要议题。回应时代需求,把握战略机遇,本次中国艺术金融年会,将深入讨论大变局、新格局下数字艺术金融的未来发展。
中粮长城酒业副总经理唐东波在开幕式致辞中说,要拥抱数字时代,助推文化经济,讲好新时代的中国葡萄酒文化故事。葡萄酒在今天越来越展示出多元化价值,作为文化载体的传播属性日益显现。新时期的中国葡萄酒文化如何有效构建?葡萄酒与文化艺术的跨界融合如何走进大众生活?葡萄酒消费如何融入并助力中国的数字经济和文化经济发展?是我们一直以来关注和探索的问题。构建起中国葡萄酒的文化自信,打造符合新时代大众美好生活需求的葡萄酒产品和文化,是我们的使命和责任。
(参加第八届中国艺术金融年会的专家学者调研敦煌书局)
立足实践,探寻理念方法路径
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的宝贵财富,尽管时代变迁,但其精神内核却历久弥新、长盛不衰。如何为传统文化插上“活化”之翼?成为这几年学界业界的热点问题。本次年会“主旨演讲”针对业界学界热点难点痛点问题,研讨新思路新方法新路径。
“主旨演讲”上半场从“艺术金融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现代表达及新传播机制建构”的角度,探讨艺术金融创新与传统文化资源活化的认知逻辑与机制构建逻辑。
中国艺术经济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西沐具体阐释了艺术金融创新与文化资源活化协同发展的内在逻辑,他认为,艺术金融是文化资源活化的关键力量。艺术金融是基于文化艺术资源特质的金融服务,是文化艺术及其资源价值发现水平与能力建设的重要方法与手段。围绕文化艺术及其资源价值发现这个核心,运用价值管理的基本手段,建构传统文化艺术机制,是文化艺术资源活化的根本。文化艺术资源活化,特别是传统文化艺术资源的活化,是文化自觉、自信的基础,更是讲好中国故事、走出去的关键。
北京外国语大学艺术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宁强以敦煌艺术IP为例,探讨了艺术金融助力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表达与传播的可行路径。他认为,敦煌IP的确权路径包括内容确权、造型确权、色彩确权;AI(人工智能)是敦煌艺术IP活化变现的主要路径,智能活化的“无穷大”前景,意味着敦煌IP价值的无穷大增长,并进一步提出,未来艺术生产与科技融合新发展趋势下的价值思考;艺术市场正在从精英化走向大众化,大众化消费催生艺术金融产品创新,敦煌IP的NFT营销模式是快捷而现实的变现平台;基于元宇宙的敦煌艺术IP的数字场景营建,不仅可带来沉浸体验,而且有利于消费者群体养成与维护,并能与传统消费市场对接。
全国政协委员、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总经理、南方文交所董事长张志兵讲述了对传统文化资源活化的几点思考。他认为,要盘活好传统文化资源,要从定位、运营、资本三方面共同发力。定位是核心引领力;做定位主要包括梳理在地文化资源、寻找合适的发展类型、明确消费者心智定位。运营是核心组织力;运营涉及方方面面,主要有三点,一是开发建设一定要讲求专业度,二是品质管理一定要讲求精细度,三是营销策划一定要讲求创新度。资本是核心推动力;文化产业发展有自身逻辑,文化产业发展路径有“产权化——资产化——金融化——证券化”的过程。产权化就是要明晰权属,资产化就是要解决价值评估问题,金融化解决资金融通的问题,证券化解决大众参与的问题。
李文亮立足保利文化集团实践,分享了“保利经验”。他说,一是发挥平台效应,推动优秀艺术产品生产。二是运用市场机制,支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三是加快数字化转型,实现文化科技融合发展。四是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稳健推动艺术金融发展。文化产业需要通过资本市场规范、稳定、长期的提供融资支持,推动形成人才、技术、资金的集聚,助力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建设。保利文化发挥央企“稳经济”作用,不断积累经验做法,创新产业发展举措,支持金融服务文化实体经济。他认为,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离不开金融的助力和支撑。保利文化将以本次年会为一个新起点,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加强交流合作,探索新思路、新模式,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中国艺术经济研究院研究员单增聚焦文化遗产资源向文化产业财富转换的战略性思考。他认为,进一步制定文化产业发展策略有助于我国文化艺术发展,也有助于艺术与金融业务拓展和文化软实力、国际影响力的提升。数字化、信息化与智能化发展使区域和全球一体化提速,为全球带来日新月异的时代景观,国际竞争也日趋激烈。通过发展文化产业,培育“软实力”,增强综合竞争力,已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有效途径。如何挖掘我国文化历史资源,激活文化遗产,增强文化与产业的财富意识,借力金融杠杆把文化遗产资源向文化产业财富转换,落实文化产业作为知识生产及数字经济背景下区域和国家竞争的重要载体,是增强综合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激活文化遗产,开拓新文化景观,要跨界融合、艺科融合、艺商融合,互为助力。当下,以文化发展为目标,以艺术金融为驱动力,拓展文化国际影响力势在必行。
北京浩天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浩律财富创始人、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硕士研究生实务导师云大慧从典型案例出发,探讨了非遗的法律保护与数字化展望。她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兴盛离不开法律制度保障。她从法律视角解读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涵,通过非遗法律制度的渊源和沿革看中国非遗二十年法律制度变迁,从非遗申报人、非遗著作权等司法实践判例说明非物质文化遗产“二元版权主体结构”的内生矛盾冲突;通过数字化进程在政策上的体现和现状观察以及非遗保护数字化应用场景,阐释数字化的未来必定对非遗保护和发展起到革命性作用。
海南省文物研究会会长、中国艺术经济研究院研究员徐朝辉以非国有博物馆作个案分析,梳理艺术金融推动传统文化资源的价值发现。他认为,随着艺术科技发展,我们对传统文化资源的价值发现,不能回避文化大数据以及数字化资产建构这个话题。价值发现就需要立足新经验、新观念、新方法、新意义来发挥它的工具效用。在实践中,总结了价值发现的三个抓手,即分类论质、分类论值和重构分类,三个抓手的核心是“分类”。只有通过不同维度的分类,才能细化价值要素。事实上,我们对传统文化资源进行价值发现,第一步就是分类,否则,艺术金融是很难在过程中发挥效用。有了价值发现的这三个抓手,对传统文化资源的本体价值挖掘,就有了更进一步行动。
(参加第八届中国艺术金融年会的专家学者调研敦煌博物馆范燕燕丝绸艺术中心)
聚焦业界,探讨有效风险管控模式
新时期艺术金融的创新发展,最重要的战略取向是数字化。而基于数字场景建构艺术金融风险管控机制体制,则是新时期艺术金融发展进程中必须解决的战略问题。主旨演讲下半场主题为“数字化背景下中国艺术金融风险管控机制的建构”,探讨构建模式与行业经验。
潍坊银行原董事长、北京江融信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战略顾问史跃峰,作为金融行业在艺术金融领域的较早实践者,分析了艺术产业数字化进程中艺术金融风控的变迁。他认为,数字艺术经济背景下,金融的本质不会改变,但金融风险将呈现新特征,数据风险、技术风险、价值判断风险和知识产权风险将成为数字艺术金融需面对的新风险。随着数字化推进,艺术金融将由主要以典当和民间金融支撑、单纯关注艺术质押品控制的艺术金融1.0,持牌金融机构参与、同时关注主体信用和抵质押品控制的艺术金融2.0向持牌金融支撑、主要关注交易信用的艺术金融3.0演进。数字化时代需要重构艺术金融服务与风控模式,从而实现三大重要转变:一是由关注主体信用向关注交易信用转变,二是由强调抵押担保向强调数据穿透转变,三是由以我为主的柜台金融中心化服务模式向融入开放生态、去中心化的开放银行服务模式转变。
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刘双舟梳理了艺术金融的实践模式与风险管控现状,并解读了艺术金融创新发展“空转”的原因与对策。他认为,艺术金融面临的风险,包括评估、鉴定乃至核心的流通性风险,并不是绝对不能解决的。问题是无论是银行、保险机构、基金信托机构还是其他艺术金融业务主体,由单个主体自控风险的成本太高,没有哪一个主体可以养得起开展艺术金融业务的专业团队,社会也无法完成专业团队人才需求的供给,自主控制经营风险的成本太高,这是艺术金融“空转”乃至艺术金融理论“空想”的根本原因。他提出,要解决上述问题,艺术金融创新发展呼唤强大第三方,即艺术金融专业经纪体。这个经纪体是一个反客为主的经济实体,即事实上的艺术金融业务机构,而原有艺术金融主体会变成第三方。这个经纪体要能消化融合和熟练运用数字经济、平台经济等新技术和商业模式,至少应具备以下条件:综合开展业务,汇聚高端人才,形成信赖关系,高效提供服务,大力节约成本,有效降低风险,掌握国际话语权。
易元集团、易拍全球董事长蒋奇栖从艺术品价格大数据和图像识别技术两方面,探讨其在艺术品金融风险防范中的应用。她认为,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在艺术品价格评估、增强市场透明度和流动性,溯源追踪、推动创新、风险管理等方面,成为无可替代的工具。可靠的价格评估是化解艺术品金融风险中的核心问题。艺术品估值直接影响投资者、投资机构和金融机构在购买、出售、融资保险等方面的决策。艺术品价格大数据估值,借鉴世界范围内评估理论的优势特性,以市场价值基准,通过采用可验证的公开市场可比数据,参照文物价值特征调整因素,纳入数据模型,完成估值测算,可为艺术品投融资、保险、交易、研究分析等提供实时动态和更加精准的决策支持。图像识别技术在艺术品金融风险防范中能起到“验明正身”的关键性作用。易元数字牵头的科技部“民间文物流通安全服务关键技术研发”是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基于文物艺术品元数据、特征信息比对与查询等行业标准,形成文物艺术品数字身份唯一性验证、文物艺术品流通动态追溯、智能化预警等关键核心技术。这两个技术在价格评估及辅助解决文物艺术品溯源、全生命周期交易监测、知识挖掘等方面具有广泛应用,有助于艺术品金融机构从源头控制风险。
山东财经大学中国艺术金融研究院院长、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志元的演讲聚焦数字艺术资产的风险管理。他认为,数字艺术的发展以及相应的数字艺术资产的出现,为解决艺术品市场赝品泛滥、估值困难、保管和贮藏不便、交易和退出机制单一等提供了可能。更重要的是,数字艺术资产本身具有的先进性,很有可能使数字艺术资产在未来整个艺术资产中的地位不断上升。但数字艺术品具有了资产属性,其风险和不确定性随之而来。数字艺术资产是一种无限模式下的创造性产物,与传统经济和制造业等有限模式下的产业相比,其风险与不确定性更高。这是因为数字艺术资产的价值往往依赖于市场和社会的认可和接受程度,而这种认可和接受程度具有较大不确定性,无法被准确预测。数字艺术资产是新技术条件下产生的新兴资产形式,面临的风险和不确定性较多,包括但不限于以下风险:技术风险、市场风险、法律风险、金融风险、平台风险等。数字艺术资产的风险管理需要综合考虑各种风险因素,采取适当措施降低风险,同时也需要应用风险管理经验和专业知识,构建科学的风险管理理念,并制定相应风险管理策略。具体而言,可从以下方面入手:一、尽快构建完善的政策法规,健全数字艺术资产制度保障;二、赋能实体经济,防范金融风险;三、立识别-评估-设计-监测-处置的闭环体系;四、完善的数字艺术资产监管体系;五、立足中国现实,确定数字艺术资产应用场景边界。
陕西文化产权交易所副总经理李京以陕文投在艺术金融业务方面的实践为基础,剖析我国艺术金融市场面临的问题,从而提出一些有效的风险管控机制。他认为,我国艺术金融市场面临信息不充分不对称、真伪鉴定问题突出、价格泡沫严重、道德风险等几个核心问题。针对这些问题,陕文投在艺术金融业务发展过程中,重点从几个方面入手建立风险管控机制:一是利用科技手段解决真伪鉴定难题;二是利用大数据进行科学定价;三是基于艺术品价值逻辑构建金融生态;四是积极利用数字技术完善风险手段。
深圳文化产权交易所副总经理、全国文化大数据交易中心主任塞夫的演讲以文化数字化战略与文化大数据交易为题,围绕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全国文化大数据交易中心在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中的位置以及在大数据体系建设中如何破局等问题展开,他认为,数据的关联是核心生产力,关联数据是核心资产,数据变现是核心驱动力,数据安全是核心竞争力。当前全国文化数据交易面临着法律制度方面、市场交易机制方面及底层技术等方面的困境,全国文化大数据交易中心将从以下方面提供一条破解路径:一是聚焦文化数据。文化数据可交易性更强,资源更清晰,国家更好监管和调控;二是强化平台的国家级与全国性。文化数字化工程是一个国家级系统工程,是行政性与市场化相结合、中央行政支撑、各级政府推进、最终市场呈现的系统性工程,并非一个区域、一个垂直领域能妥善推动的,只有基于一个国家级和全国性平台,方可解决数据孤岛、数据鸿沟等问题;三是底层技术关联。数据只有关联,才可溯源化、标准化、资产化,并有实现规模化交易的可能;四是数据安全的三道“闸门”。分别为国家文化专网、分布式存储、标识解析技术;五是数据的供给。数据的供给一直以来都是全国乃至全球数据交易市场面临的很大问题,在我国文化大数据体系方面,有国家级文化数据库的支撑,有国家内网、国家文化专网的专业化服务,数据供给有保障;六是外网端口跨域分发。全国文化大数据交易中心将严格按照两办《意见》的要求,推动“专网交易、互联网分发”工作,真正实现文化数据的消费侧转化;七是通过要素市场、数据超市,培养新型市场主体、消费主体,培养一批优秀的文化数字化综合性人才,这是全国中心开展工作的始终遵循。
嘉德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投资部总监马学东聚焦大数据视域下的艺术品市场与艺术金融风控,梳理了国内外艺术市场及艺术金融领域的已有数据库发展现状,分析各个数据库的优势与不足;梳理了开展艺术金融业务的拍卖公司的数字化建设和在开展艺术金融时存在的具体风险,以及如何有效进行风险控制。他认为,在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及肯尼斯·库克耶编写的《大数据时代》中提出了大数据的5V特点:Volume(大体量)、Velocity(时效性)、Variety(多样性)、Value(大价值)、Veracity(准确性)。从这五个维度来看,艺术品市场处于前“大数据”时代,艺术品市场进入数字化时代具备一定的基础,但艺术金融业务的数字化、智能化发展才刚刚起步。主要体现在艺术品市场数据库本身的智能化程度不够,艺术品市场中数据还有很多内容需要补充,很多产业数据、隐性数据并不能在数据库中显现。
广州美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副教授、艺术管理学系主任吴杨波解读了潮汕英歌舞出圈背后的艺术金融与文化治理。他从社会治理和通过艺术金融对社会资源进行有效配置的角度,探讨了潮汕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开发问题。他认为,现有的传统文化开发,仍停留在极为粗放的初级阶段。邀请英歌舞做商业表演、开发未经市场验证的文创产品、不合时宜的版权保护(NFT)等等,这些不仅造成文化资源极大浪费,而且对原生态文化造成毁灭性打击。传统非遗文化如何保护与传承,人们挚爱的习俗与乡愁如何延续,这不是单靠民众的热情、机构的算计、政府的强力就能解决的。他提出,要把各种力量以柔性的、共赢的方式汇聚在一起,艺术金融显然责无旁贷。“投资者的眼光,决定了社会前进的脚步”,艺术金融的目标在于“要让真正热爱它的人,来决定它的未来”。
年会论坛由中央财经大学副教授、艺术市场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宗娅琮主持,呈现了艺术金融创新、传统文化资源活化、艺术传播、艺术金融风险控制等方面的最新动态和观点。
为进一步将理论和实际更好结合,3月26日,与会专家学者赴敦煌莫高窟进行艺术考察,到敦煌书局、敦煌博物馆范燕燕丝绸艺术中心、敦煌AR导览·敦煌石窟文物保护研究陈列中心、舞剧“又见敦煌”演出等敦煌文化艺术资源活化案例点进行调研和交流。本次年会统筹人、北外合肥国际学院中国艺术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陈斐鹏告诉记者,年会组委会将于2023年下半年对会议学术成果结集出版,并计划于2023年9月举办第九届中国艺术金融年会。
(参加第八届中国艺术金融年会的专家学者调研敦煌AR导览·敦煌石窟文物保护研究陈列中心)
(作者:记者 孟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