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深海》,来自大海的咏叹,梦有多美,现实就有多痛
《深海》,一场来自视觉与心灵的洗礼。
绚丽到极致的色彩和CG效果之下,故事内核饱含深情,缤纷的画面下蕴藏最原始的情感内核,会触动每个人心里最柔软的部分。
水彩、油画、粒子水墨的场景,影片里仿佛要溢出银幕外的彩虹般绚丽的色彩、栩栩如生的每一个生命,都是《深海》利用最先进的CG技术呈现给观众的一个无垠想象空间的超现实空间,华语动画有史以来最强大的画面,塑造出这个梦幻般的世界。
然而,当电影后半段,这个梦幻一般的世界崩塌的时候,女主角参宿在伸手去抓住挽留这些美的时候,此刻你才能感受到她的那种痛,才能知道她为什么一定要沉溺在这个世界里,不愿意醒来。
《深海》是一个令人心痛的故事,也是一部有着鲜明作者风格的动画电影。
电影的故事并不难理解,或者说观众大致也能所预料,但该片,不是那种大众级的动画电影,尤其是故事内核。
电影进入第二幕,也就是参宿来到深海大饭店之后,伴随着嘈杂的饭店场景和五光十色的视觉冲击,这里的情节其实相对支离破碎,观感不算友好。
后30分钟视角“回归”现实世界之后,对过去时间线的重新梳理,会立刻激活各位沉浸在绚丽深海大饭店里的记忆点。
这时候你会发现,前半段某些看似“毫无意义”的情节,在现实世界里都有着非常有意义的对应。不要担心电影看不懂,虽然前后呼应之处很多,但电影的线索梳理很清晰,能get主要内容。
但还是需要解读,不是梳理故事,而是剖析角色,并解读电影一些隐喻的部分,帮助各位更明晰的了解导演田晓鹏的创作意图。
既然是解读。不仅要剧透,而且要晶莹剔透。《深海》不怕剧透,但没看过电影的朋友,请暂时不要阅读,因为读不懂。
参宿的“深海”
参宿,一个不快乐、活在自己世界里、走不出去的女孩。
她曾经有着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但随着家庭变故,父母离异,她跟着父亲组建了新家庭,有了“新妈妈”和同父异母的弟弟,但参宿在这个新家不快乐。
家里没人在乎她。
电影开场就有两个细节:一家人出去玩坐大巴车,三口人坐在前排,只有她一个人后排;一家人合影,要不是拍照的提醒她们,估计家人都把她忘了。至于生日的短信提醒(联通打钱),就更加明示了。
别说内向的参宿了,任何孩子放到这种环境里都不会不快乐。但参宿优秀之处在于,她在新家人面前并没有展示这种“不快乐”,反而会假扮鬼脸逗弟弟开心。
参宿的内心——她希望找妈妈。
看片过程中就出现一个疑惑点,她既然一直想要找妈妈,那么父母离异的时候,为什么没有跟妈妈而是选择了爸爸?(我一度以为妈妈已经死了)
后半段故事揭晓,我们才明白——妈妈,只不过是参宿内心一个象征性的符号而已,是她对幸福家庭的具象化表征。
而现实中的妈妈,大概率是离她而去,从开场短信上可知,估计也另组家庭,已经不要她了。
无数次的梦境,寒冷的冰天雪地,那是她与妈妈最后分手是的场景,也代表了她的真实的内心处境。
而她一直所追逐的“妈妈”,只是一个背影,形象模糊,因为可能她都忘了如今的妈妈长什么样子。参宿记忆中的母亲,永远是手机里那段全家福视频,那是她三岁生日时的录像,那时候她才三岁啊。
昔日家庭的变故、如今家庭的疏离,让参宿一直活在自己世界里,走不出去,也导致了她自闭的抑郁型人格,甚至自责和自卑。
深海,就是她的走不出去的“内心”,而参宿在内心中的“避风港”,就是深海大饭店。
在这里,虽然饭店混乱不堪,但她却能但感受到一丝温暖,看上去面目可憎的南河,脾气不太好海象等人,其实都很在乎她,还有毛茸茸的海獭哦。参宿在这里,最起码不用再强装笑容,也露出过真心的微笑。
注意,“避风港”是带引号的哦。
被变化的海精灵
什么海精灵,那玩意如果叫“精灵”的话,伽椰子和贞子可以叫“天使”了。
台词明显是被改动了,网上已经有说法了,那玩意原名叫“梦魇”。因为某些不可抗力,你懂得。但既然如今正片里都叫海精灵了,咱也将就这么称呼吧。
此乃导演想要传递给观众一个观点,包括《深海》这个片名也是一样。
海洋,是孕育生命的摇篮,而孕育与包容一切的大海对人类而言也是陌生与恐惧的代词。这两种对立的观点,在影片里得以呈现。
现实世界,海洋是狂躁和吞噬一切的恐怖,并用“黑色”来体现这一主题,一望无际的黑色大海。超现实世界里,深海永远都是清澈和湛蓝的,是美丽的。
海精灵是她梦里的东西,梦里的妈妈转过头来就变成了这样,有点吓人。而黑色的海精灵在超现实世界中,显得非常另类,让人避之不谈,却又甘之如饴。
所以,海精灵,代表了参宿矛盾的内心——是希望,也是毒药。
参宿认为海精灵能带她找到自己的妈妈,代表了她一直追求的目标(希望);但用海精灵做成的汤,喝下之后便神魂颠倒,希望也会变得模糊,甚至最终忘记一切。
俺说的已经很直白,观众在看片过程中,也大致能体会到。深海超现实世界,就是黄泉。深海大饭店,就是鬼门关。海精灵汤,自然是孟婆汤喽。
《深海》是一个生死停留的故事。参宿正在进行着濒死体验。但电影并不这么简单。
深海之眼的“一体两面”
深海大饭店“避风港”要加引号,因为这里是不真实的,是参宿自己创造出来的世界,是他看了那本《深海大饭店》的画册之后,在濒死之际,潜意识里幻化出来的世界。
深海代表了参宿深邃的内心。大饭店是她创造出来的避风港,她把自己隐藏在这里,感受着“虚无”的慰藉,是“活在自己世界”里最直白的反映。
但这里,也意味着死亡,因为这里也代表了鬼门关啊。
还记得参宿刚来到这里,有被几位胖大的食客挤到喘不过气的情节吗?这是她掉进海里之后,无法呼吸的隐喻。
深海大饭店第一展现全貌时,门上的牌匾,上书“一见生财”和“你也来了”。熟悉民俗的朋友不会陌生,这两行字,是黑白无常帽子上的字(民间有好几个版本,上述是其中之一)。
我认为这是《深海》最大的特色,导演田晓鹏,在电影里塑造了两个世界、两种情绪、以及事物的一体两面。它们相互对立,彼此统一,非常哲学。
比如前文说过,大海的两种形象,海精灵的两种代表,深海大饭店既是避风港,也是死亡之地。
或许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深海大饭店”,这里是自闭人群、抑郁人士、社恐者乃至每个不开心之人的安全屋,他们把自己包裹起来,不想出去,但久而久之,会给自己带来难以估量的负能量,会与现实世界真正的脱离。
但不要忘了,电影里的大饭店,不是单纯的避风港或死亡之地,也是一艘船。这艘小船一直没有停止向前探索,在也许无意义的人生里去寻找一个可能的出口(深海之眼)。
那时不时出现的红色丧气鬼,足可以吞噬掉大饭店,原型是参宿妈妈给她的红衣服,是代表着走不出去的伤心记忆,从现实里来到虚幻世界,足可以摧毁幻想出来的美好。也会阻挠你走出这里(重获新生)。
“现实那么悲惨,我为什么要回去,还不如一走了之?”这是濒死之际,参宿的内心世界吧。
这时候,你只是需要一个引路人。
因为人更多的是要自我拯救,但也需要外界的善意去引导你、帮助你。
最终带着她逃离黄泉之地,带到深海之眼的,是船长南河。
无人知晓的南河
南河其实跟参宿是一类人。至少我们确认,他也是不开心的。也是在假笑,逗别人开心,而且,他也被人忽视。
不信?开场游轮上,那位小丑入镜了好几次,一直到他打断参宿看书,他一直“在你左右”,但观众大概率没有注意到他。(以至于这位连个正经的剧照都没有,配图都难)
南河就是一个普通的打工族青年(北漂或南漂?),从剧情透露的信息,他应该是个失意的画手,那本彩绘本《深海大饭店》就是他的杰作。
但由于种种原因,南河只能落魄于此,定价168元的《深海大饭店》大概率销量不好,否则他也不会在这里假扮小丑卖艺。
而他一直念叨的家乡,应该是很久没有回去了,可能是与家里人关系不好(跟参宿一样),或者因为自卑无颜见家人。
谁会注意到一个假笑的小丑呢?但参宿注意到了,也无意中发现了那本《深海大饭店》。而这本无人问津的绘本,成为了参宿幻想出来的“避风港”。
我想,南河第一次驱赶参宿的时候,大概率内心也是开心的——终于有人欣赏我这本书了,可惜她没有买。这里就带着点互相救赎的感觉了。
在随后的故事里,乃至结局,南河是全片的“戏眼”,也是最让人动情的角色。
在海上漂流的一天一夜,南河一直在努力在让她开心、不要“睡过去”,他只向参宿展现了乐观积极的样子。所以我说南河与参宿是一类人,他们努力用假笑,让别人开心,但自己却是不开心的(想起了托德·菲利普斯导演的《小丑》)。
他是一个假笑的人,最终却告诉对方:希望你今后的每一次笑都是真心的。
打破“恐惧症”
“小丑恐惧症”,这个词大概很多人都听说过,包括各种影视剧里,无论是DC的《小丑》还是《小丑回魂》,里面的小丑都是让人害怕的存在。
唯独《深海》里,南河的小丑形象,竟然如此温暖动人,这是本片的特殊之处,也是导演田晓鹏在本片中“一体两面”的体现。
“小丑恐惧症”是一种心理疾病,患病率高达2%。从心理学家的角度来看,对小丑的恐惧通常是在童年时期开始的,这一点甚至早就被纳入心理学家的圣经《精神紊乱的诊断统计手册》中了:
“通常在一个孩子两岁时候开始,这时候他们被陌生人包围也会觉得焦虑。在这个年龄段,孩子的头脑还在发展,小丑总是化妆很混杂,而孩子还无法区分幻想和现实。”
可见,影视剧里那些吓人的小丑形象是基于小丑恐惧症,而不是因为电影里小丑吓人才有的恐惧症,因果关系不要颠倒。
基于此理论,参宿第一次见到小丑南河的时候,可能是存在害怕心理。至少不会喜欢他。
到了超现实的“深海大饭店”,参宿在不开心的时候,她觉得这个男人长得非常吓人,尤其是第一次他发怒的时候,南河脸上的小丑彩妆浮现,冲击力极强。
而当她觉得温暖的时候,她又觉得南河很阳光很帅,这里也有镜头的功劳,尤其是南河带她逃离丧气鬼时的“劈海”一刻,伟岸无比。而当南河逃避的时候,觉得这个人很烦躁,长得也丑,婆婆妈妈的。
一个人的外表,在你心中是怎样的存在?
电影所要表达的是对于某个角色的反向塑造过程,不是说我看到对面这个人,我脑子里就有他的印象,而是我决定了对方的“长相”。就像我们心情不好的时候,看某个人觉得这人“不顺眼”,道理是一样的。
从故事剧情层面来讲,南河,无论是在现实里还是在深海大饭店中,起初都不太讨喜,因为他一直在在驱赶参宿,举止也怪异,还要吃鞋,此时观众大概也不喜欢该角色
但你所看到的,并不是你想象的那样。后半段你会发现,这些举动,竟然是如此暖心。这个不好看的男人,转身离开的时候,竟然忍不住哭!
一个人的好坏,不在于他的皮囊,而在于他的内心。
两个世界的选择
在梦境里,参宿妈妈的形象是模糊的,因为她心中的妈妈只是一个她追求的假想而已。
故事中段,这个梦还在继续,但她一直追逐的妈妈,变成了南河。此时她已经开始怀疑自己的选择了,不确定长久以来自己究竟在追寻什么目标。直到电影结尾,她清楚的发现,是南河把她送到了“深海的出口”,也是黄泉路的出口。
对应现实,深海之眼那道光,就是救援船的光,当她终于来到这里,却发现南河已经不见了(体力不支掉下去了)。
现实的世界是灰蒙蒙的,狂风暴雨,无人在意自己;超现实(濒死世界)则是五彩斑斓,并有着一群很贴心的小伙伴。
二者差异越大,最终做选择的时候才会越痛。
弥留之际,现实中的妈妈终于出现了,耳边呼唤着她的名字,但小女孩却全然不顾,她要追随南河而去。
参宿一直想冲破如布料一般的屏障,是生死之界,也有点像自闭症患者常说的“与外界的隔阂”。最终参宿伤痕累累的冲破了屏障,但南河却告诉她,要努力活下去,因为那层隔阂,已经被你冲破了。
全片的结局很痛,不仅仅是生离死别,更在于现实之痛,因为影片触及到的领域已经超出了一般的情感界定。
《深海》片尾字幕展示的那几幅画卷,是参宿活下来之后的生活片段。她心心念念的妈妈只有在她病床旁边出现,随后,参宿还是回到了新家中,只不过精神面貌大为改观。
但是,她真正快乐吗?我觉得并没有,她并没有真的痊愈,她只是想开了,在努力融入新的生活。她不再自闭,不再悲观,不再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而是像南河那样,活在当下,并向外人展现了乐观积极的样子,也会让别人开心。
“希望你今后的每一次笑都是真心的”。南河的这句话,是为了抚慰参宿而说,也包括那些可能和他一样有着相同经历的孤独的人——
好好活下去!
最后的最后
说点个人感慨吧。
《深海》是值得被各种夸赞的。这种赞誉,并不仅仅针对技术和画面,更在于一个很大胆的故事。但不得不说,该片有限定的受众群(或许孤独或社恐的人,更容易理解电影的故事)。
我认为,该片公映之后,“家长炮轰深海”的话题大概率会出现。
但正如著名导演吉尔莫·德尔托罗在前不久金球奖上的发言,“动画就是电影,动画不是孩子的专属。它是一种媒介”。
而恰恰《深海》的故事模式,与胖陀螺之前的《潘神的迷宫》有类似之处,暗黑系童话,斑斓色彩之下是略为现实的内核。
而说到胖陀螺,想起了他最爱的H·P·洛夫克拉夫特,没错,《深海》有克苏鲁的风格,一度san值狂掉。除了触手系的海精灵外,中段深海大饭店停靠在那个小镇,像极了《克苏鲁神话》中的滨海小镇——印斯茅斯。
我不知道该片制作周期多久,也不晓得制作费,但出品方彩条屋,在《姜子牙》之后,就再也没有新片问世,一直在忙活《深海》,电影的画面和技术,肉眼可见的顶级,经费在燃烧。
而且《深海》的公映也是一波三折,延期多次。该片最早应该是去年暑期,然后改到了国庆,但没有过审,电影正片内容肯定涉及到不少改动,而春节档应该是它最后的机会了,尽管不那么应景。
必须要力挺导演,能(敢)在如今大环境下,不去迎合市场,拍这样内容的动画电影,去触碰动画的边界。举个不太恰当的例子,这就是我们的《红辣椒》,动画版的《少年派》啊。
这样的创作者,要好好珍惜。
彩蛋,你的名字
参宿与南河,这是俩星星的名字,参宿四来自猎户座,南河三,来自小犬座。其中南河的名字寓意我不太了解(不好意思不太懂天文),但参宿这个名字的寓意,值得扒一下。
参宿四,猎户座的一颗红超巨星,是不用双筒望远镜也能看到的最大恒星之一,也是夜空中算得上是最有名气的恒星之一。
根据天文观测,参宿四已走入生命末期,天文学家预计参宿四最终会以II 型超新星爆发来结束它的生命。
从2019年12月开始参宿四就被观测到变暗,科学家们纷纷猜测参宿四是不是要炸了。按理说它的超新星爆发会明亮的持续一个月左右,那必会是一番良辰美景,但没几个月参宿四就又恢复了以前的亮,让天文爱好者非常“扫兴”。
所有科学家们都认为它正徘徊于死亡的边缘……但这并没有发生。所以科学家也称参宿四为“不死的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