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岁钱准备了吗?”外孙唤醒92岁外婆!
上海医院里,医护坚守岗位
与死神赛跑重症监护室一位位病人转危为安
近日,上海市第四人民医院急诊重症监护室里,18张床位上都躺着病人。他们大多很安静,但屋里却是一派忙碌的景象:呼吸机等仪器始终发出“滴滴”的声音,医护人员经常在小跑,轻声地说:“快点!”“快点!”
随着上海度过本轮疫情感染高峰,上海市第四人民医院的急诊量和120的出车数量已大幅下降。不过,重症救治仍在坚持不懈,通过医护人员的不懈努力,已有多位重症病人转危为安,转入了普通病房。
听到外孙的声音
92岁阿婆睁开了眼睛流泪
“姥姥,我们要一起回家过年哦,你的压岁钱准备好了吗?”通过急诊监护室舒勤琴护士长的手机视频,92岁王阿婆的外孙张先生正在对她说话。
听到外孙的声音,阿婆睁开了眼睛,虽然没能说话,但显然听懂了,脸上的表情很舒缓。舒勤琴一边抚摸着阿婆的头发,一边安抚着张先生:“你看,姥姥明白了呢……”
王阿婆是1月2日入院的。当时,高龄的她被诊断为新冠重症肺炎,还伴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多种基础疾病,治疗难度很大。但经过两周多的积极治疗和精心护理,老人不仅脱离了呼吸机,全身的压疮也长好了,出院已是指日可待。
这些天来,王阿婆的外孙始终守候在重症监护室外,每天晚上进来对老人进行20分钟唤醒。开始老人没有意识,到了第四天,听到外孙的声音,她开始流泪了,之后便逐渐清醒过来。
张先生告诉记者,外婆从小把他带大,他对外婆的感情非常深。尽管妻子刚刚生产不久,他还是坚持过来陪护老人。“我们看着老人闯过了一关又一关,特别不容易。我也特别感谢急诊科的李岩主任和舒勤琴护士长,没有他们的辛勤付出,就不可能有老人的好转。”
正因为此,守在医院的张先生也成了义务宣传员。他总是对刚入院的病人家属说:“一定要信任医生和护士,好好配合,这样病人才有好转的希望。”
此前新冠感染高峰期来临时,就诊人数突然“井喷”,急诊的人力和空间都到达了极限。四院急诊医学科医护轻伤不下火线,用了不到一周的时间返岗率达到了95%。2023年元旦第一天,所有医护人员全体“阳康”返岗。彼此见面,咳嗽几声就是特殊的新年问候。
与热火朝天的工作相对的,是桌上那一份份早已放凉了的饭菜。急诊的工作环境是复杂且有风险的,为此医护们往往一上岗就滴水不沾,一个班头工作下来都是“不吃不喝”,直到交班时紧绷的身心才能些许放松。科主任李岩,自12月中旬起就住在医院,感染新冠后一天没有休息过,出现突发性耳聋后,吃了药继续工作。舒勤琴给自己打了针、头上贴了冰宝贴,就继续忙碌。
这个春节,李岩还将带领团队天天坚守岗位,急诊医护人员及其他科室支持的人员均不减少。记者问及家人,他沉默片刻说:“只能继续亏欠他们了,因为春节期间门诊停诊,急诊正常开放,病人真的离不开我们。”
与病人并肩站在生死关口
1月1日新年第一天,上海第十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一下子收入9名新冠肺炎危重患者,全科22张病床自此之后几乎再也没有空出来过。面对新冠疫情的重症高峰,这支曾经在上半年首批进入金山公卫支援重症救治的医疗队伍,也开启了全员无休的工作节奏。
病人中,有从太仓转院来的年轻患者,入院时糖尿病酮症昏迷,肺部严重渗透且呼吸衰竭,经过6天治疗后终于脱离呼吸机。为了节省开销,病人家属在病房外支了一张折叠床,每晚在电梯间过夜。
但病房里更多的还是老人。据十院重症医学科主任王胜观察,50岁以下的患者康复较快,70岁以上的患者则需要更多时间,“因为年纪大了以后,原来的重要脏器功能储备较差,因此康复起来更有难度。”
送到ICU的几乎都是危重患者,或因基础疾病导致脏器功能衰竭,或严重脓毒症后休克,或需要机械通气。因此医护一方面通过一系列措施改善病人的缺氧状况,并通过药物等手段治疗原发病,一方面努力维持危重患者的重要脏器功能。
这也是病房内医护每天奔忙的目标:“只要让病人熬过这段最艰难的时间,他就有可能康复,转出ICU,甚至出院回家。”
离开重症医学科有前后两道门,指向不同命运。与病人并肩站在生死关口,医生有判断但从不轻易下结论,“只要家属不放弃,我们都会尽己所能。”
一切都在好转
致敬医护
加油,患者和家属们!
早日回家过年
相关作者:周楠、叶宇、李创、赵明亮
来源:上观新闻
上一篇:中国游客到了!部长接机+1
下一篇:鱼虾蟹节日供应充足吗?价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