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敢断言,《无名》会是中国谍战片新天花板,又是春节档一副王炸
今年的春节档预售战场,当真是“拼”出了影市久违的热闹。
七部大片,部部来头不小,未开局就已经上演了一场跌宕起伏的预售大戏,而目前预售已破亿,稳居预售票房前茅的,是它——《无名》。
在热度上,《无名》同样一马当先。多个平台上,频频以话题出圈,累计上榜的热搜话题716个,TOP1就有105次。
《无名》“成名”凭什么?第一个原因,谍战片。
谍战类型,是国人最为之着迷的类型之一。
在电视剧领域,谍战作品源源不断,以2006年的《暗算》为开山之作,紧接着《潜伏》《黎明之前》《悬崖》《风筝》,每一部都是神作。
但正如《无名》总制片人说的,近十年来,国产谍战类型的大电影,在市场上是缺失的。
离得近一点的,有《悬崖之上》。而上一部群星荟萃,品质票房口碑都直冲国产谍战天花板的,还有2009年的《风声》,这部电影还被韩国买走版权改编,今年上映。
谁为我们自己的谍战大片正名?终于,等来这部《无名》。
看阵容,光知名影星就超过10位,有已经三年没上大银幕的梁朝伟。有在《风声》中贡献影后级表演的周迅。
但观众对《无名》的期待由来已久,不仅因为这套集演技、人气于一体的百亿票房阵容,也在于这是这位国产片鬼才导演的第一次——
程耳,第一次执导谍战片,《无名》也是他的“超级商业片”。
在影片首映礼上,这位以低调著称的导演说:“不看到最后一分钟,无法解开人物身上的悬疑。所以希望届时第一批观众不要剧透,给更多观众留下好的观影体验。”
程耳还撂下一句硬话,“如果大家愿意相信我的话,我不会把一个不好的电影说是好电影,无名的确是一部好电影,包罗万象,紧张刺激快感我都给大家配齐了,希望大家慢慢享用”。
好家伙,这胃口吊的。到底多过瘾?
好在几版预告片信息量满满,其中多个场景完全点燃了我的激情,梁朝伟王一博拍了九天的对决场景更是让人热血沸腾。
谍战片缺席市场多年,这部新片到底哪来这么足的底气,直闯春节档?当程耳碰上谍战类型,究竟会擦出怎样的火花??谁的表演在预告片里就已经藏不住了?
《无名》,跟我们见过的谍战片都不一样。
是时候,揭开它的三层神秘面纱了。
第一层面纱:程耳怎么玩转好看的谍战片?
预告片一开始,那种抗战时期的紧张、压迫感一下子就扑面而来。
上海孤岛,冷冽肃杀,幽暗的公馆与街道上,险象迭生、危机四伏;
枪战、暗战,对峙、博弈,勾勒出敌我阵营下激烈对决与暗流涌动;
文戏暗藏玄机,武戏利落酣畅——
仅凭预告片,就足以断定影片的品相,不低。
别忘了,这部电影的导演是程耳,入行总共拍了四部电影,出手就是高品质。
1999年他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毕业,毕业作品《犯罪分子》已惊艳圈内,《边境风云》拿下华表奖优秀新人编剧奖,《罗曼蒂克消亡史》凭实力吸引来葛优、章子怡等一票一线明星,最终程耳获得金鸡奖最佳导演题名。
每部作品,你能看出程耳在电影美学的惊人功力。
但这部《无名》,又跟程耳过往作品都不同。
看故事,影片讲述了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共特科在上海周旋于重庆、汪伪、日本间谍机构之间,通过错综复杂的敌后情报系统,策反敌人,获取情报,诛杀汉奸,建立更广泛的统一战线,直至抗战胜利的前夜。
熟悉的谍战剧情,却以全新的视角描绘了孤岛时期的上海,用程耳导演独具内涵及想象空间的表现手法、标志性的闪回叙事,去讲述这个谍战故事,这部谍战电影,不简单。
但别忘了,片子本身的定位,是“超级商业片”。
甚至完全可以说,这是程耳最“好看”的电影。
什么叫“好看”?
以前,你会觉得是程耳式的“好看”:
内地电影少有的可以称为“导演的艺术”的作品,以恢弘而精致的影像,打造一场罗曼蒂克的梦。
这一回,倾向于大众的“好看”:从枪战到动作,从战争到悬疑,一个都不落下……动作场面的刺激,悬疑布局的张力。
这样的“好看”。既属于程耳,也属于大众。
程耳选择了谍战题材,并拍出只属于程耳的好看的谍战片。
第一层“好看”,在电影美学。
是的,这部电影有着和他以往作品一脉相承的美学气质。
视觉画面,一直是程耳电影中关键的一环。甚至,程耳导演对于画面构图的精益求精,已近乎“疯魔”。
《边境风云》中精致考究的构图设计,赋予了传统黑帮警匪片截然不同的影像风格。
《罗曼蒂克消亡史》每个镜头都如油画一般的质感,让观众流连忘返。
而从《无名》的预告中,不难捕捉到那种影像流淌,营造出的氛围感。
静谧的防空洞、阴冷的街道、森严的建筑,大块的暗色将偶尔的暖色映衬得格外显眼。
当扛枪的日本兵在夜幕下如潮水般涌来,那带着死亡气息的压迫感,也如水银泄地。
而人物就穿梭游走在这黑白迷宫中,优雅的西服,带着上海这座城市的摩登,却与夜色融为一体,在明暗对比的画面,高度对称的构图中,随着灯火,忽明忽暗。
果然,程耳电影的影像也是故事的一部分。
就像他自己说的:“我们通过造型、光线去凸显每一个角色的魅力,去凸显他们的心境或行动,收敛或爆发。同时也用光线去凸显每个场景,服务于每一次叙事、转折。”
当光线、氛围、构图、剪辑,电影里的每一条领带、每一顿饭都成为叙事的一部分,在城市与人明灭交错之间,长夜尽头终有光,而光里紧张的氛围感已经拉满。
观众一旦入戏,就会获得酣畅的解谜般的观感。
这又引出影片的第二层好看:悬疑感。
无疑,程耳给观众下了巨大的反转和悬念。
环境描写也好,多元叙事也好,最终呈现在你眼前的——无孔不入的悬疑。
以往我们看过的华语优秀谍战片,如《风声》,是把小空间死斗,叙事做到极致,抽丝剥茧。
而程耳的悬念营造,则是谍战氛围与电影美学的高度统一。
比如,冷,暖。
预告片一幕戏,王一博面色严峻,望着不远处的一个深夜小摊,一位食客正在吃饭,暖黄色的光照着热气腾腾的食物,暖。
然而镜头拉远的时候,电网露出痕迹,再配上杀机四伏的眼神,寒意,扑面而来。
又比如,动,静。
预告片中,处处透着一股静谧。
然而随着危机逐渐接近,演员每个肢体动作都在叠加紧张感:
比如几位主角在防空洞里的场景,踱步,眼神,仰望……
都充满了危险的气息,也拉紧了黑白世界中敌我阵营间惊心动魄、不断升级的情绪张力,仿佛预示着山雨欲来的动。
再比如,城市。
故事背景设定在孤岛时期的上海,预告中的户外场景,可见航拍镜头下的上海建筑, 随之而来的,是肉眼可感的肃杀。
当城市成为悬念营造的一部分,充满景深细节的画面中,城市与自然里密布的线条,把角色死死禁锢在有限的空间中。
城市是背景,也是人心,更是时局。
画面的冷,既是大环境的冷冽——中华民族遭遇侵略,国家正处于最黑暗的时刻;
也是故事的极寒——风声鹤唳的上海,处处潜藏着冰冷的杀意。
谁能破局?无名者。
程耳玩悬念,果然不同凡响。
第三层好看,是对决。
极端环境+谍海暗战,恰是所有谍战片的精髓。
谍影重重,只为最后的生死搏斗。程耳显然吃透了。
正邪双方,身份不明,在这座冷冽的城市中迂回,跟踪与反跟踪,侦察与反侦察,这场戴着面具的刀尖上的舞蹈,随着预告一系列极速推进的快切镜头,在梁朝伟王一博在公馆对决的一瞬,达到顶点。
可以说,这是整支预告中最震撼的一幕,也可能是影片的大高潮。
公馆中,很可能有最关键的情报,或是谜底的答案。
暖色调的墙漆和粉色碎花的墙纸,还有墙上的壁灯,营造出祥和的氛围。
直到梁朝伟出场,王一博与一人带枪尾随而来。潜伏在暗处,冷静观察伺机而动。
颜色构成的冲击填满了每一帧画面,而两方阵营不断撕扯所带来的巨大张力,也存在于画面中每一处角落。
僵局中,看似劣势的梁朝伟忽然开火,公馆顿时成为战场,之前的优雅先生,此刻又是一脸的自如,身手无比轻盈。转瞬就击毙了王一博的助手。
那好,一对一。
公馆的暖色光束,将整个场景映照的更加惊心动魄,两人从枪战,到梁朝伟夺枪,再到空手格斗,最后王一博操起一个尖锐的灯座直插梁朝伟。
生死一瞬之间,梁朝伟用身体扑向对手,两人一同撞向公馆的玻璃门
谁胜,谁负?谁是我方,谁是敌方?悬念与张力,在预告的这一刻被推至高潮。对战只有15秒,却让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
果然,程耳在美学风格上的尝试,总是朝着最独特、最极致的方向。
哪怕是谍战片。
在于冬看来,《无名》很可能推翻人们对谍战类型和对程耳的固有认知,“既不同于传统谍战的叙事手法,也会在导演的个人风格之上兼容艺术性与商业性,展现一个让人耳目一新的程耳”。
谍影重重,杀机四伏。
悬疑感拉满,谍战的氛围感给到了,接下来,看人。
人物命运的跌宕,最终交融成一幅特殊战线上无名者的画像。
第二层面纱:梁朝伟、王一博片中正面对决?周迅演什么角色?
《无名》的阵容,无疑华丽,梁朝伟、王一博、周迅、黄磊、大鹏、王传君、江疏影。
但悬念在于,程耳会如何使用这些明星?
当程耳用镜头将观众拉入那个寒冷刺骨、风声鹤唳的谍战场,观众却发现,不到最后一秒,根本猜不透每个人的真实身份。
最紧张,最吊人胃口的悬念,也营造了一出演技盛宴。
别人拍明星是拼命给,程耳拍明星却在一个藏字。
演员怎么演?
先看梁朝伟。
《捉妖记2》后三年不见的梁朝伟,一回归大荧幕,立刻展现出谜一样的魅力。
他一身黑色的精致装扮,掌握着秘密情报,往来于黑白两界,在昏暗的走廊里行走,在宽敞的办公室里查阅情报。
最有味道的,还是他就坐在那里,什么也不干,悠然地点上一根烟,不慌不忙地让迷蒙的烟雾在空气中升腾——一个眼神,就能让观众沉浸在角色的神秘感中。
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动作,都把电影质感瞬间拉满。连他的尖头皮鞋都有戏。
梁朝伟的采访中,他说角色是“善良的和平主义者”,但在预告中,他显然为日本人工作。
有两种可能:1,他是打入敌人内部的特工。如主题曲唱的,“你没有名字,你衣冠楚楚,你笃定无言,你属于夜晚”。
2,打了引号的 “善良的和平主义者”,像不像日伪当年的宣传语?
无论是正是邪,这都将是一个魅力十足的角色,就像程耳说的, “这个人物没有其他任何人选,只见了他一个,就确定是他了。他身上的优雅、力量感、偶尔流露的脆弱,都像极了那个年代走出的人”。
这腔调,谁能拍得过程耳?谁能演得过梁朝伟?
再说王一博。
这次王一博的角色好就好在,他饰演的角色总是带着一股儿劲儿,就好像一只上膛的枪,随时准备开火。
为了让王一博能进入角色,程耳导演有安排:王一博进组后很长时间都没有任何通告,被要求自己一个人待在酒店房间,不能玩游戏、看手机,更不能离开剧组,甚至和朋友家人也不能天天联系。
一周后,他才被“放”出来。“没有放松过,一直都是有压力跟压抑的感觉。”
欲扬,先抑,预告中王一博的眼神锋利如刀。
心,沉下来了。故事感,来了。
大雨中,他饰演的叶先生手刃好几位日本兵,看起来是正面角色无疑。
但,悬念依然在:最后生死对决,谁正,谁邪?
每个角色都要有嚼头,这是给导演的难题,也是演员的功课。
故事的敌我双方都涉及卧底或者叛徒,影片也因此充满了戏中戏。
不只演员在表演,角色也在“表演”。过瘾了。
更过瘾的,是华丽的演技派阵容。
比如周迅,角色身份不明,应该不是戏剧核心,却被程耳导演赞爆:“周迅每一场戏都是饱满的,直接带来剧情的转折甚至颠覆,她每一个毛孔都会演戏,每一个颤抖都无可取代。”
黄磊则承载了大量的对白、起承转合,应该是穿针引线的关键人物。
程耳的老班底王传君,和王一博有多场对手戏,片中应该是同事,但奇怪的是,他却没有参加最后的公馆决战,角色身份,有意思了。
大鹏以往演的多为喜剧,这次演的是阴郁的汪伪政府官僚。
还有江疏影饰演的阴影中的神秘女子,凄艳诡谲。
张婧仪饰演的舞女,眼神意味深长。
这出大戏,有汉奸,有日军,有三教九流,还有我们的特科无名英雄,要周旋在所有人中间,为家国人民,纵使千难万险,一往无前。
人物众多,关系复杂,导演和演员功力就体现在,既要刻画出角色之间迥异的个性特质,也能尽可能地充实每个人物的性格弧光——
既要面面俱到,更要画龙点睛。
程耳说,拍摄期间,他大约八成的时间都用来呵护每位演员的情绪,“演员全然奉献他们的肢体和表演,而我尽全力保护演员沉浸在对的氛围中”。
难怪,预告片都能凝聚这么厚的情感密度,让观众的情绪经历了过山车般的起伏。
无论是梁朝伟的神秘、王一博的死战还是周迅的凝视都让人瞬间入戏。说白了,程耳无意造“神”。
他选择将个体放置到极端境遇中不断挤压撕扯,直到逼出真实的人性软肋。
正是这些软肋,让人们得以无限接近于这些角色,了解那些挣扎、选择与牺牲,到底意味着什么。
在选择的背面,潜伏的是人性。
没有名字的人,却告诉了我们什么叫英雄。
第三层面纱:《无名》如何为谍战片正名?
于冬说,《无名》这两个字的灵感来自于北京西山的无名英雄纪念碑。“从1937年到1945年,有一批在隐蔽战线出生入死的英雄们,他们中虽然很多人牺牲后连名字都没有留下,但是他们的英雄事迹值得被书写,被铭记。”
国产影视中,展现隐蔽战线的作品并不少见,从早期的经典《永不消逝的电波》,到《潜伏》《风筝》等新谍战剧经典,但于无声处听惊雷的谍战片,近年却陷入沉寂。
谍战片市场越冷清,观众需求越热烈。
这或许也解释了,《无名》预售开始后如离弦之箭,票房一日千里。
观众想看谍战大片,但需要的是高品质的谍战大片。
《无名》如何为自己正名,又为谍战片正名?
一是用心。比如拍摄大量采用了上海实景。提篮桥监狱、梧桐掩映下的洋房、孤岛时期的日式旧里等等,用以召唤人们的海上记忆。
二是用力。首次挑战谍战的程耳,电影风格中的氛围感,完美契合了谍战类型所包含的悬疑与危机感。
在隐喻、闪回等镜头表达,黑色幽默的运用,以及沪语方言的点缀,这些极具“程耳气质”的风格基础上,加强了戏剧性、通俗性、商业性。
他本人在谍战片美学上的全新探索,实际上也实现了华语电影在类型与风格上的突破。
形式,不仅是电影的面子。
再好的皮囊,如果不和电影的血肉贯通交融,也只能成为一部割裂的作品。
在《无名》中,影片的故事拥有谍战类型的框架,内核却紧紧连接着影片的故事核心——无名。
所谓无名,是向隐蔽战线上的无名英雄致敬。
他们令人动容,正在于无名,他们唯一“信仰”,只是守望这个国家的黎明。
而“无名”,不代表就没了面目。
相反,一个个有血有肉的无名者,才更牵动我们每一个人的内心。
别忘了感谢他们的付出。
别忘记为我们的今日,他们奔赴过的千山万水。
无数微弱而渺小的无名者的光辉,才终会冲破沉重晦暗的长夜,即使他们看不见,我们会帮他们看见。
当市场更迭,观众需要的是画面震撼、演技扎实、故事精彩、主题动人的谍战大片,而《无名》正是这样的电影。
电影的一切,其实都藏在程耳导演的这句话里:“尊重观众,观众不应该被低估。”
观者无名,若电影用心,便能留名。
上一篇:梁朝伟又当“卖国者”,这“硬菜”时隔六年重返院线,等我三刷
下一篇:骂早了,春节档压轴电影压对了